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说,打造沿海产业带,不仅有利于台州摆脱过于倚重传统资源优势的路径依赖,而且有利于台州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的转移,实现经济外向循环式发展。
海洋经济的潮涌,在台州东海岸指日可待。
120多万台州人遍布天南海北——
“市外台州”:“青藤经济”瓜熟蒂落
不仅有硬气,还有灵气、锐气和志气——山海文化交融激荡孕育出来的台州人,注定不会“安分”。
当120多万台州人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时,“台州人经济”随之风生水起。81个异地台州商会、3个境外台州商会——在外台州人发展手笔日益壮大,每年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台州市内所创造的财富。这一切,对发展冲动极其强烈的台州而言,不啻是一笔宝贵的增量资源。
跳出台州发展台州,回归台州发展台州。“走出去”和“引进来”,看似矛盾的“两极”,却在台州人身上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台州人“走出去”的步子更大了。越来越多的台州企业瞄准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或投资办厂,或建立销售和研发机构,拓展发展的新空间。
在外人眼里,国内最大的小型空压机生产企业——浙江鑫磊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有些“犯傻”。今年6月,该公司与意大利一家企业合作,在米兰附近建立分装工厂,产品装配等费用增加了20%至30%。但出人意料的是,“鑫磊”产品的卖价在欧洲市场不降反升,最高提升了50%。总经理钟仁志笑呵呵地道出了秘诀:把生产基地搬到对方“家门口”,看似“舍近求远”,实则赚大了——关税因此减少了60%,再加上品牌价值提升,不仅绕过了欧盟的反倾销壁垒,还使产品实现了境外本土化制造。
这样的“聪明”企业,在台州有许多,“钱江摩托”、“宝石”、“吉利”等纷纷踏上跨国发展的征途。“这些龙头企业甚至通过境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形式,融入到高端产业链,加快了创新发展的步伐。”台州市外经贸局外经处处长周应善说。
“走出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家乡。今年6月,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诚邀台州企业到昆明开设台州工业园,他的一番话可谓意味深长——“走出去”发展,既能实现台州产业向外梯度转移,又能享受相对较低的发展成本。最终,台州企业“走出去”创造的效益,总会部分回流到台州,这是双赢之举。
事实也在证明这一点。一些在外创业有成的台州企业,目前纷纷回流,反哺家乡建设。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内的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回归企业,董事长邵雨田17年前只身赴沈阳创业,企业做大后毅然返乡投资3亿元生产电子薄膜。他说得很实在:“台州人的家乡观念很重,在外创业终归要叶落归根。”
据统计,自2003年至今,台州市共签约各类回归项目224个,总金额281亿元。台州市协作办负责人说,企业回归带回的不仅是资金流,更有人才、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台州经济发展急需的要素。
潮平两岸阔。台州,扬帆启航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