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9日讯
前天早上6时刚过,天刚蒙蒙亮,两辆卡车已停在施小杰的鱼塘边,施小杰和他的帮手以最快的速度把捕上来的5吨黑鱼装上车。随后,两辆满载的卡车驶向杭州农都农贸市场,以供杭州的“马大嫂”采购到新鲜活鱼。
施小杰是南浔区菱湖镇费家埭渔桑水产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养殖户,总共承包了80亩鱼塘进行无公害化养殖。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的水产在装车前,必须
填写一张“出身证”,这张证明包括该水产养殖地点、周边水质、使用药物等记录,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在合作社留底后,再由当地政府出具证明交给收购方,这张“出身证”将随同运输车一同发往其他城市,而这张“出身证”也将成为市场主管部门监管水产质量的重要依据。
“原来养鱼靠的是经验,卖了鱼拿到钱就算数。现在可不行,要是‘马大嫂’发现鱼有品质问题,马上就能找到你,所以逼着我们要按照标准进行生态养殖”施小杰说。
给水产配上“出身证”,不仅是对施小杰一家的要求,也是对菱湖镇所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经营户的要求。据悉,今年该镇总共5万余亩水塘养殖面积中,无公害养殖面积近3万亩,预计可养殖出2.36万吨水产,它们将全部配上“出身证”。
“一旦遇到安全问题,可以根据‘出身证’,追究到源头即它的出产地、养殖户,这样,菱湖水产就能真正建立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整条链的安全控制体系,消费者可以安全放心地食用。”该镇水产专家施金初说。
其实早在2004年,菱湖镇7844亩水塘首度被认定为无公害养殖基地后,就已开始实行“出身证”制度,但食品安全的追究意识没植根到养殖户心中。随着无公害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缺少“出身证”的水产品卖不起价格不说,还被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大超市拒之门外,让一些养殖户尝到了苦头。
今年,菱湖镇被认定为无公害养殖的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严把质量安全关,对所有无公害养殖基地的水产进行摸底,规范“出身证”制度,进一步打响菱湖水产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