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羌寨:重筑“云朵上的街市”
【浙江在线“5.12”地震周年特别报道之四】

  4月16日。汶川—萝卜寨。   

  在岁月里沉静了近5000年的暗黄色黄泥山寨被震得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块的黄泥墙。而今,古羌王的子孙们正在用一簸箕一簸箕的沙土续写新的故事——   

  浙江在线记者李敏、梁国瑞/文 詹晓东/摄

  重建中的高山羌寨。

  51岁的瘦小男人朱泽顺将手中的簸箕装的满满当当,倒进一个个乡民的背篓里,他知道,萝卜寨的新房,将从5月12日那天,重新站立在高山之上。羌王的儿女们,要用这种形式,为祖先遗留的山寨祭奠。

  出汶川县城,走213国道经雁门关,海拔随着盘山而上的道路,直升至1900米。出现在眼前的,就是被称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的萝卜寨。

  记者驱车到此的时候,依山而建、错落成群的黄泥建筑依稀矗立在夕照之中。

  去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这片在岁月里沉静了近5000年的暗黄色黄泥山寨,被地震从汶川县雁门乡的土地上抹去。“云朵上的街市”,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块的黄泥墙。

  如今,高山羌寨里,古羌王的子孙们,正用双手重建着家园。祭坛附近,成片成片的地基已经打好,不管男的女的,都背上竹篓,佝偻着身子,接上同伴用簸箕倒进去的沙土,从夕阳的余晖里用力站起。

  古羌王遗都的劫难

  萝卜寨村村长王建民站在祭台旁,指着远处山包上毁灭了的羌寨说,萝卜寨是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的村子之一。全村224户人家的房子全部倒塌,1080口人中有44人遇难,其中5岁以下的孩子有8人,地震中全村还有85人受伤。

  朱泽顺住在萝卜寨的邻村——索桥村。“全没了。”朱泽顺悲戚地回忆说,地震的时候,全家人都在浙江宁波打工,幸免于难,而家里的几间木结构房却倒塌殆尽。索桥村里167户人家800多个村民,8个村民遇难,受伤的更多,房屋基本都倒塌掉了。

  王建民记得,当时要不是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家里只留下部分老幼,村民伤亡或许还要严重。但幸运的是,萝卜寨小学校竟是全村惟一未倒塌的建筑,因而当时正在上课的全校师生也没有任何一人伤亡,遇难的都是5岁以下还未上学的孩子。

  地震发生的时候,朱泽顺在宁波知道了消息。哀痛于乡民遇难、房屋毁塌的同时,他只能庆幸家人平安。

  去年6月初,地震的余波逐渐式微,朱泽顺让妻子余文花回家收拾残局。土生土长的羌族女人余文花,看着昔日风景如画的家乡到处废墟,曾经几次趴到在瓦砾堆里放声哭泣。

  羌寨人用背篓背起重建的希望。

  用簸箕堆出云朵上的街市

  而今,萝卜寨村的村民们雇来施工队,在统一规划出来的土地上,用钢筋混凝土打下坚强地基,裹着头巾、穿着红绿服装的羌族儿女们,拿起铲子簸箕,加入了重建家园的行列。

  索桥村的村民们干脆在倒塌的房屋旁边,重新搭建自己的房屋。在羌寨,家与家之间互相帮衬被从古至今延续为一种传统。朱泽顺今天就是帮同村的乡民打地基。

  朱泽顺是正月里才从宁波回到索桥村的,带着他的4个孩子。他夫妇俩在宁波打工,已有5年时间。大女儿今年20岁,在宁波一家电子厂上班。二女儿19岁,在宁波一家酒店上班。大儿子18岁,在宁波工地上打工。小女儿朱小铭今年11岁,上小学4年级,本来跟随父母在宁波一家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上学,今年开始回到四川读书。

  通往萝卜寨村的水泥路旁,37岁的余文花穿着羌族的传统服装,坐在自家客厅里,用针在一块布上细密地绣着,“这是挂墙上的画”。她告诉说,现在这三间房,就是一家人正月以后才建起来的,全家人从帐篷里搬进新房,则是今年的3月30日。

  房子是按照羌寨人习惯的结构布局的:3间平房中,左右两间做卧室,中间一个是客厅,摆放着电视机,音响,还有一个冰箱。“全是二手的,新的买不起”,这些仅有的电器,花去他们近3000元积蓄。

  3个在宁波打工的孩子,过完年就回宁波去了,小女儿在资中读书,很难得回来一趟。平房里只住着朱泽顺夫妇。

  朱泽顺说,房间里的现在用的几床被子,也是当时从宁波回来时,一起带回来的。现在,两边的房子只有一间正在使用,另一间卧室则堆着杂物。

  新房门口的水泥小道,原来是他们家的老房子,住了近20年,现在都已经成了回忆,朱泽顺记得,老房子比现在新盖的要大得多。

  说起盖房子,朱泽顺不断抱怨材料太贵了,而且现在没有地方拿到沙子。以前,当地的村民基本不用花钱,就可以在山下的河边自己拉到黄沙,“现在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拿到”,即使能拿到,也是高价钱。

  朱泽顺清楚地记得,新建的3间房子共花了近60方的沙,每方的价格是80元,还不包括30元一方的运费。

  为了给全家一个居所,朱泽顺贷款2万元,又拿出打工的积蓄2.3万元,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大家一起把盖房的事情,包给了施工队,但建房的每一个细节,却都是村民们亲自监看的。

  “起码要到6月份,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好。”朱泽顺准备在这个月的18日就返回宁波。

  羌寨的生活已渐平复。

  羌族家庭的平凡愿望

  从朱泽顺的家往西,可以看到著名的四姑娘山,羌寨里的村民们天天可望着那座受当地人敬仰的神山,但都从来没有上去过。

  “什么时候能去那里看看就好了。”朱泽顺满是灰尘的右手擦了一下额头,抬起头,满眼恭敬地望向远处那座白雪皑皑的山头。

  房子盖起来之后,朱泽顺一家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这个6口之家,还将以打工维持生活,将一个个愿望如织画一样,一针针地缝制。

  春节过后,3个儿女已经返回宁波打工,小女儿朱小铭因为回去迟了,春节后干脆转回当地念书。余文花准备留在家里,一边照看女儿,一边完成家园重建的最后工作。

  在村里,朱泽顺一家本来有3亩多的地,都在山坡上。自从一家人都出去打工后,已经全部送给别人种了。现在,朱泽顺有心想要回一点土地,让在家的妻子余文花耕种,勉强可以增加饭桌上的菜肴。

  再过几天,朱泽顺又要打点行囊回宁波了。几年来,他一直在宁波鄞州区长乐村的一家建筑公司,帮人搭脚手架,每天能赚80-90元。

  他记得,原本一家5口人都在宁波打工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入5000-6000元。朱泽顺不愿耽搁,尽早回去打工,意味着可以尽早将建房的贷款还上。

  “家园还不是一簸箕一簸箕堆出来的嘛!”朴实的信念,正让高山上的羌寨,一点点地从废墟上站立起来。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爱心大篷车:春风化雨润心田
·“背妻男”吴加芳其人其事
·易大东的遗言和父亲的心愿
·蒋晓娟:生活还是简单一点好
·浙江老师,支教在行动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