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6日讯
“我们公司以前在温州,2002年把总部搬到上海,以前在上海也招过不少高级人才,但是发现很多在外企待过的高层,并不适合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最近公司要准备上市,需要大量中高层人才,所以我们回杭州来招人。”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一场封闭式高级人才招聘会上,来自上海的某企业HR盛小姐告诉记者。
浙江省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说,最近,上海企业来杭州招人才的情况并不鲜见。他分析主要原因是,杭州高校很多,近两年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有不少上海企业来杭州招动漫、IT人才。另外,很多总部在上海的企业,其生产基地、分公司在浙江、江苏,分公司的中高层技术、管理人才,他们会选择就地招聘。
“浙江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文化跟上海那些外企还是有差别,所以这两年回浙江来招聘高层人才的企业确实不少。”浙江千里马人才信息服务中心主任洪文祥告诉记者。
招高管为什么不去上海来杭州 外企人才不适应民企的三个原因
不适合
“我们这次需要招5~6位高管,包括董事会秘书、营销总监等职位;另外还需要十来位中层管理人员。”一家在杭州招聘的上海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家“老家”在绍兴的企业,刚到上海之初,确实也看中了上海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招进人才以后,却发现很多人才并不适应。“从外企出来的人才,确实眼界开阔、有规范的管理理念。每位高级人才进企业后,都会提出一堆我们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觉得我们民营企业管理太不规范。其实,我们自己也很清楚有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有些外企人才不了解、不适应我们的企业文化,有的觉得我们有些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比如老板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有的则一上来就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这样,从老板到公司元老都没办法接受,我们希望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微调……所以我们做HR的也很为难,经常是好不容易招进一位高级人才,一段时间后就要去劝说这位人才离开我们企业:‘你很优秀,只是不适合我们企业,到另外的企业去,也许能更好地发挥你的作用。’”
经历了几次反复后,公司老总似乎“觉悟”了:“我们本身是浙江企业,浙江民营企业里待过的人才,可能更会适合。”
身价太高
“外企出来的人才,身价很高,要求很多。”温州那家企业的HR盛小姐诉苦:“很多外企出来的人才,一上来就要问确切的年薪。我只能告诉他,要他自己跟老板谈,如果跟老板投缘,可能年薪会高出一大截。外企人才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方式。”外企的白领,习惯了所有的待遇都有详细的文本规定,细致到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住房、房子里要配备什么样的家电,甚至其中的冰箱要什么品牌……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会认为这些要求太古怪,太过分。
在上海外企做中层,拿到10万美元(欧元)年薪并不是难事,折合人民币通常有七八十万元。但在民企,除了最关键的高层岗位外,很多老板还是出不了这个价。
休假太多
民营企业老板更喜欢看到的情况是,老板不下班,员工也得耗着。而且经常半夜里、双休日,老板想到了什么事可能就会立即召集会议,高管手机24小时不能关。
很多上海外企出来的高管,特别不能适应这一点。他们希望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不被打扰,经常一下班就把手机关了。这让民企老板特别郁闷。
上海外企高管浙江民企打工记——这一年我学会欣赏和低调
30出头,一张娃娃脸,小林给人的感觉是稳重而有礼节。小林以前在上海一家英资企业做中层,工作期间读了美国和上海两所大学联办的MBA,“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在外资、跨国公司工作。大家经常会交流,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未来肯定在民营企业,很多人有去民营企业的想法。”
读MBA期间,小林接触到浙江一家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老板。“在外资企业,你再优秀也进不了他们的权利核心层。想真正进入一家企业的战略层,只有在民营企业。”去年,小林正式加盟了这家浙江民营企业,虽然老板给出的工资不到原来企业的一半,但作为一个空降兵,领导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他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经验。
常汇报,学会沟通
刚到这家民营企业,小林真有点不习惯,虽然为了他的到来,老板把好几个部门归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心让他负责,可手上却没有多少权利。“跟外企不一样,民企老板大都是一手把企业拉扯大,因此事无巨细,喜欢听汇报。”小林无奈地说,他原来的做事风格并不是这样,因此经常忘记去汇报,而老板不见你来汇报就会主动来询问,让他觉得特别束手束脚。但这个问题,如今已经解决了,一年下来他的工作得到老板的肯定,双方沟通后也多了信任。
挨得住骂,学会适应
前不久,几个民营企业的高管在一起聚会,说起老板凶不凶的问题,大家都会心一笑。小林想起刚进公司不久,有次开会老板越说越激动,最后开始劈头盖脸地骂人。小林一下子懵了:在外企,即使有情绪,很少会有激烈的争吵。而进入民企后,小林发现,被老板骂真的是家常便饭。“老板认为,这是把你当自己人,他欣赏你才会骂你。这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小林说,老板有时候骂完会道歉,说明他也在调整自己。
改变自己,学会低调
“我来公司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一开始心太急,就想变革,把很多不规范的东西都改过来,结果碰了不少钉子。”但一年后小林改变了想法,对老板也是越来越尊重,一家发展了几十年的民营企业,有些文化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不一定都要朝着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有些下属问他,为什么现在话少了,不像刚来的时候只要看不惯的都会说出来。“不是因为我胆子小了,而是觉得很多我看不惯的东西不一定不对,我也在分辨吸收变革自己。”
小林觉得在民企里他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外企,你永远只能被模式化地训练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民企老总有一点我很佩服,他们大度,愿意给你平台和机会,即使知道几年后你会走,他们也愿意培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