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舟山9月4日讯(通讯员 周普陀 记者 叶海)从600年前“茅屋绕白沙”的小渔村,到近代“万条渔船一港收”的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如今的沈家门渔港已演变成集现代船舶修造、远洋运输、世界渔产品集散的全国重要港口,世界瞩目的东方大港。
当“辉煌60年——全国网络媒体浙江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漫步沈家门十里渔港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一份岁月凝聚的厚重,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渔港。
沈家门渔港位于浙江省舟山本岛东南侧的普陀区沈家门,是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
沈家门曾经桅樯如林万商云集
据常年研究沈家门渔港的舟山学者留正铨介绍,历史上的沈家门,并非一开始就以渔港著称。宋元之前,这里就是海上丝路的中转地,“来去番船,皆泊于此”。其实沈家门港早在命名前,不光是当地渔民的捕捞地更是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港。据研究这段历史的王连胜介绍,这是因为这里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港口——明州港通往高丽、日本等国的必经航道,这条航道早在唐代初期已经形成。
到了清康熙年间,沈家门渔港设施才渐臻完备,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逐渐显现。在清朝到我国建国之前,沈家门渔港曾经形成渔船千余艘,年产黄鱼等经济鱼类二千多担,桅樯如林,万商云集,被誉为世界三大渔港之一。
“现在的沈家门渔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港,而是一个以十里渔港为中心,包容四周岛屿的大沈家门渔港概念,不但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更是蓬勃向上。”普陀区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他心中的沈家门渔港概念,言语中流露出了普陀区要把沈家门渔港打造成工业发达、商贸繁荣的现代渔港。
临港工业取代传统渔业 普陀要以港兴城
渔业捕捞的发展,必然促使水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从一开始的普通腌制晒干,沈家门渔港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据了解,沈家门渔港附近现有水产企业500余家,精深加工大、小黄鱼、竹节虾、单冻虾仁等海洋生物,有出口企业和外贸供给企业上百家,10大类、近60个品种的海水产品远销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普陀区政府负责人表示,发展海洋经济,对普陀而言就是发展临港经济,港兴城兴。现在,临港产业已经取代传统渔业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主力军。”
万吨轮,在常人眼中已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在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的工人眼中,似乎还不屑修理或者制造。十多年前,这些船舶修造业的工人还在修造小小的渔船。现在,这里的船坞内、洋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30万吨巨轮已随处可见。今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是凭借着优良的港口资源、技术条件和口碑,修造巨轮的订单还是不断。”
据悉,小干岛的船舶修造业只是当地船舶修造业的一个小区域,沈家门渔港南面的中国扬帆集团以及距离沈家门渔港不远的六横岛、蚂蚁岛、虾峙岛等等,都有大规模的船舶修造业。渔港边兴起的船舶修造业,给附近百姓带来了实惠。
因为兴起的船舶修造业,数以万计的工人以及国内外客商的到来,给沈家门港沿岸带来了无限商机。宾馆、餐饮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而夜幕来临之后,沈家门渔港边的滨港路上,宾馆酒店的各色霓虹灯闪烁照亮了渔港两岸。
十里渔港 海鲜大排档引来八方游客
如果说沈家门港的工业就像有胆魄、勇立潮头的沈家门男人,那么沈家门港的旅游休闲业正如标致而又能干的沈家门女人。闻名全国的沈家门夜排档,正是来中国海鲜之都——舟山,品海鲜最地道、最有风味的地方。
过去沈家门人每逢夏季,喜欢把小饭桌往家门口一摆,吹着凉爽的海风吃晚饭,过着“南风吹吹,烧酒醉醉,鱼鲞扒扒,老酒喝喝”的休闲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也应运而生。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十里渔港就奏起了辉煌的灯火交响乐。其中最火爆的就是沈家门夜排档:迷离灯火下,渔港边摆开海鲜排挡长龙,觥筹交错,歌乐喧天。桌罗朱甲,柜列锦鳞,玉液揭盖闻气醉,佳肴上桌透心香。
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管理服务中心的蒋文捷告诉记者:“近几年,我们引入国内外最新的管理理念,对夜排档整体形象设计包装,全面更换帐篷、统一配置灶具、铺设硬木地板、改善灯光照明、增添生态厕所、开辟停车场地,统一形象格局、制定规章制度,诸多举措提升了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档次和品位。”沈家门海鲜夜排档正是凭借着浓厚的海洋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陋到上档次,如今已成为普陀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十里渔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普陀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三年来,沈家门夜排档一条街70余个摊位共接待游客一百多万人次,年营业额近千万元。原先被安置开拍档的贫困户做梦也不会想到,没几年他们不但脱了贫还各个成了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