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2006年,杭州市江干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将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使农村党建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在保障城市化推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构建起了最前沿的战斗堡垒,并成为联系党群之间的一个连心桥,实现了党和群众零距离。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唯有经得起时间历练的决策才是正确之治。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江干区,看一看“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这一党建创新之举,在新时期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坚持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
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突破了传统以行政村为基础的组织设置形式,实现了党对村民小组的领导,使村民小组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成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触角、新延伸,真正构建起了党在农村工作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
小支部大作用
组级支部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
“2008年,江干区全年共拆迁住户7036户,拆迁面积325万平方米,东站枢纽新风、弄口区块,钱江新城核心区常青区块等项目拆迁全面完成,东站枢纽彭埠区块、运河水湘区块拆迁基本完成。钱江新城核心区精彩亮相,铁路“三线一枢纽”开工建设……”这是江干区委书记徐立毅在区委八届五次全会报告中的一段振奋人心的话。随着杭州城市东扩战略的实施,原本处于城市一隅的江干区一跃成为了杭州决战东部的主战场,成为了杭州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轴心。如何决战东部,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都市新门户,打造共建共享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征地拆迁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九堡镇是江干区连接临平和下沙副城的桥头堡,这几年,几乎所有村、社区都涉及征地拆迁任务。“以前,一些镇村干部谈拆色变,村民不理解、村干部干着急,畏难情绪比较严重。”九堡镇党委负责人如是说。2006年,镇党委在九堡村的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征地拆迁工作中,尝试开展了“支部建在征迁工作组,支部建在村民小组,推进征地拆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双推双建”工作,通过下移党建工作重心,在一线凝聚党员、团结群众,充分发挥组级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仅用时35天就完成212户拆迁任务,创造了全区征迁史上的最快速度。该村党委书记汤来法自豪地说:“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把党员凝聚在了组织周围,同时通过党员把广大村民团结在党员周围,支持的声音多了,反对的声音少了,征地拆迁工作也就顺利多了。”
创新源于实践。2007年初,江干区在总结九堡镇探索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村级组织民主管理、落实农村党员主体地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全区4个镇46个村(社区)的402个村(居)小组中建立了组级党支部357个,其中,单独建组302个,联合建组55个,村(居)民小组建立党支部达到了100%。
东站交通枢纽建设是省、市确定的重点工程。为配合大项目建设,2008年,江干区启动了东站枢纽区块的拆迁工作,而笕桥镇弄口社区是这次征迁的主要区块之一,涉及拆迁500多户的任务。该社区2组党支部书记、组长任全定家也列入了这次拆迁范围。起初家里人都不同意签约,任书记就反复做家人的工作,并跟家里人说:“我是组长、又是党支部书记,组里的党员群众都在看我,我不签,他们肯定都不签,如果大家都这样只顾小家,我怎么对得起上级党组织和党员对我的信认。”在任书记的劝说下,家人终于同意带头签约。有了榜样的引导,该组党员都主动带头签约。群众看党员,党员看书记,短短两个月时间,全组50多户居民都完成了签约工作。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突破了传统以行政村为基础的组织设置形式,实现了党对村民小组的领导,使村民小组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成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触角、新延伸,真正构建起了党在农村工作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实践三年来,村民小组党支部已经成为引领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并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天下第一难”的征地拆迁面前,江干区不断创造历史,被杭州市委主要领导誉为杭州征迁史上的“江干速度”。
小支部大保障
组级支部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堡垒
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要解决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房议事。要坚持组织设置先行,做到人、财、物三保障,真正让组级支部活起来。
2007年,该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混乱、支部党员人数较多等现状,创新地提出了“上提下分”的方法,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即党员人数在80人左右,且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好的村(社区)建立党委;党员人数30人以上,且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好的村(社区)建立党总支;3名以上党员的村(居)民小组建立党支部;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村(居)小组,按照“便于管理、便于组织、便于活动”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同时,在支部书记选择上,通过三个“优先”原则,即党员组长优先、先进模范党员优先、两委班子中的党员优先,通过“两推一选”,把群众威望较高的党员选举到组级支部书记位置上。目前,该区有122名村民组长、136名先锋模范党员、99名两委会班子成员担任了组级支部书记。
“组织建起来以后,关键是保障要跟上。”为真正让组级支部活起来,江干区在明确组级支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组级支部书记列席村(居)两委会会议制度、村民小组与村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和村组级事务党员“三先”(组级事务党员先知、党员先议、党员先带头)和片组户民情联系等制度,全面推广党支部工作手册和党支部书记工作手册,并把组级支部工作纳入到区、镇、村三级党建目标考核网络,加强支部规范化管理。同时,在经费保障方面,2008年,江干区出台了组级支部党建经费保障制度,由区里每年以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划拔到各镇,并由各镇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匹配,划拔到组级支部。笔者从九堡镇三卫村党委书记周建新那儿了解到,目前,村里党员的活动经费经过区、镇、村三级匹配,一名农村党员的活动经费一般都不少于300元,基本保证了组级支部活动的正常开展。
笕桥镇俞章村今年被评为浙江省五好村党组织,对此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俞来法感触颇多:2007年,村里三个组都建立了村民小组党支部,以前开大会,由于党员人数比较多,留给党员发表意见的机会就比较少。现在,支部划小以后,村里给每个支部都确定了活动场所。一些村里的重大事情,比如股份制改革、去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等,都是先召开组级支部会议,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后再召开大会,党员的责任意识强了,村里的决策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彭埠镇是杭州的入城口,组级支部建立以来,为扮靓杭城东大门,该镇党委在全镇组级支部当中开展了美化环境设岗定责活动,全镇90多个组级支部和3000多名党员都做起了义务环境美化员。该镇普福社区党委书记杨月根如是说,现在社区里的党员都是保洁员。各居民小组以党支部为单位,承包一条道路、一个公园、一个公厕,每个党员再承包一个垃圾箱。党员在闪光,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家纷纷开始注意维护社区里的环境卫生,也意识到新农村建设不应该只有新房子,更应该有干净整洁的新环境。
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即尊重了党员主体地位,又发扬了党内基层民主,同时,组级支部的建立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村级组织储备了人才,强化了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九堡镇九堡村第十四村民小组党支部陆书记兴奋地说:“组级支部建立以后,我们组已经有13名小年轻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小支部大和谐
组级支部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前,江干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区,大部分农村都存在着组一级的经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土地租赁市场异常活跃,这使得许多村民小组的组级经济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条件好的村民小组可用资金达到上百万元。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许多社会矛盾都在这一时期集中显现。如何在村民组织法的框架下,管好、用好组一级经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转型,关键是要加强对村民小组的领导和引导,充分发挥好村民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丁桥镇沿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该村97%以上的村民都是温州移民,小组活动的思想观念很强,组级经济也比较雄厚,以前,在村里党员开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重大问题的时候,几乎每次都难以形成共识。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以后,村党总支与党员群众之间有了一个新的沟通桥梁,据该村党总书记董华阐述,以前有问题村民都直接到村里,甚至到镇里、区里反映,现在,组级支部建立以后,党员成了化解矛盾的骨干。“有事找组里书记”成了该村村民反映情况的重要渠道。董书记动情地说:“在今年残疾人中心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2组、3组支部发动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认亲帮拆,平稳地完成了征迁任务,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一起跨村上访事件。”
2008年,笕桥镇白石社区针对撤村建居后群众意见收集难、社区事务管理难等问题,依托组级支部,创新地提出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管理片区,每个管理片区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片长,组级支部书记和组里的中青年党员为骨干,按照分片到组入户的要求,建立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等一系列制度。白石社区党委书记汤震华说道:“现在社区大小事务都在每周一次的片组户工作例会上进行解决,社区党员干部走下去的多了,老百姓上门反映问题的少了,去年10月份,村里的股份制改革在社区全体党员、居民代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2009年初,江干区按照“民情联系无遗漏,教育管理无盲点,联系服务无缝隙”的目标,在全区组级支部当中推广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江小华告诉笔者,在社会转型的矛盾集聚期,应更加注重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组为基础,建立片组户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把支部工作融入到群众工作当中,努力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王阿姨是九堡镇蚕桑社区的低保户,日子过得很艰难,自从“片组户”的制度实施后,居民小组党支部便主动与她确定了长期的联系对象,王阿姨说,现在一想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有组里支部的人惦记着,心里就会觉得很温暖。在笔者走访过程中,说起实施村民小组建党支部带来的成效,村里的百姓,社区里的居民,都好似打开了话匣子,有着说不完的感动。
“把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使农村党组织在设置上和结构上更加“细分化”、“扁平化”,在形式上确保了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党员经常性活动得到了充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的创新做法,更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党员队伍中的具体体现,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服务于城市化推进的大局。
一个全新的时代,意味着全新的机遇、全新的思路、全新的高度。作为“钱塘江时代”的重要承载者,如今的江干区,正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抢抓机遇、拉高标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为“打造杭州中心区、构建和谐新江干、建设共建共享生活品质新示范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