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4日讯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依赖于拥有人才和开发人才的能力。常山县是欠发达县,企业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破解企业人才瓶颈难题,近年来,该县树立企业人才优先开发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大力加强企业人才的开发、集聚和培养,提高企业引才、育才和用才的整体水平。
创新引才机制,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
设立百万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新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体系。建立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定期制订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及时跟踪紧缺人才供需及流向信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鼓励引导企业优先储备人才资源。明确企业当年接收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人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00元。实施引进人才绿卡制度、高层次人才津贴制度,对正式调入且与企业签约5年以上的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和各类创新型人才,给予每月最高3000元的生活津贴;企业柔性引进的人才按企业应付人才薪酬的25%给予奖励,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攻关达到预期效果,给予最高3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县外紧缺人才即可享受人才住房、租房等优惠政策。近五年来,全县共引进各类企业人才1100余人,60余家企业柔性引进人才97人。
深化县校合作,促进人才智力项目对接
紧紧依托“希望之光”市校合作平台,积极争取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人才、智力、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广泛参与,院校全面对接,达到降低成本、扩大影响、提高实效的目的。近年来,先后邀请了省第十二期专家理论研修班40余名省“151人才工程”专家到常山考察、咨询活动,接受企业咨询200多人次,解决了90多个科技难题。组织了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机电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到常山与企业开展对接,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今年8月,浙江工业大学7个学院28名专家教授来常开展浙江工业大学走进常山“双服务”暨人才智力项目对接会,按化工建材类,机械类,药学、生物环境类,电子信息、规划建设类等4个类别,分别与常山县13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开展了项目对接洽谈,共有3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会上还签订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常山技术转移中心”协议,借助这个平台,县校双方确定了一批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项目,开展联合攻关,使浙工大的科技成果在常山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双赢。
加快素质提升,扶持人才投身创业
鼓励各类企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企业蓝领和个私企业主五个层次,制定培养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补助经费,分别制定补助政策。近五年来,全县共培养各类创业人才4万余人次,其中3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攻读了重点高校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525名,企业技术蓝领4070人,新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33860人(次),县财政共补助各类培训经费200多万元。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来常举办专题讲座,分批组织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随同县管干部经济研修班赴高等院校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增强素质。近三年来,先后组织各类讲座15期,选送20名企业负责人赴高等院校参加学习。下步,该县将启动青年企业家开发计划,建立70后、80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确定一批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制定培养规划,加大成长型青年企业家的培养力度,为全县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加强服务保障,营造人才创业良好环境
把企业优秀人才列入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范畴,建立县领导联系优秀企业人才制度,每年邀请优秀企业人才参加新春团拜活动,定期组织优秀企业人才免费体检、健康疗养和学术休假。建立企业家列席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制度。凡县委、县政府涉及工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事前充分征求企业家意见,重大活动邀请企业家参加。赋予优秀企业家相应的政治待遇,适当增加或扩大优秀企业家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和比例,积极培养、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家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每年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突出干事创业导向,评比表彰一批在吸纳就业、财政税收、技改投入、以商招商等方面“功勋企业家”,增强企业家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社会对企业家的认同感和企业家自身的光荣感,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徐青平王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