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水之乡,田歌摇桨;山之乡,山歌绕梁;海之乡,渔歌也涨……浙江的好山好水、欢歌妙舞昨晚浓缩在杭州大剧院的舞台上。作为首届浙江文化艺术节的闭幕演出,大型音舞诗画《锦绣浙江》以美轮美奂的舞台意象,展示了极富浙江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情。
整个晚会分为6个章节,21个节目以“无缝拼接”的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无比流畅的视觉震撼。让人惊叹的是,这台高质量晚会的表演者全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群众文艺骨干,这充分体现了首届浙江文化艺术节的宗旨:文化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
聋哑人的舞蹈《青石板》
跟随心中的节奏起舞
序幕过后的《桑田烟雨》篇章表现了浙江水乡的风情,舞蹈《青石板》以秀美的水乡夜景和优美的舞蹈醉倒了无数观众。让人惊异的是,《青石板》的表演者是省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他们在舞台上配合得天衣无缝,可实际上他们根本听不见音乐。
成立已20年的省残疾人艺术团虽是群众业余文艺团体,但名声在外,曾多次出国演出,还在去年参加了法国第36届国际和平艺术节。艺术团手语指挥陈小琼骄傲地对记者说:“我们艺术团还参加过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表演!”这个艺术团里,有学生、职工,也有待业的青年,参加演出的团员听不见音乐,在排练舞蹈的过程中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听不见音乐和节奏,他们就凭借眼角的余光捕捉手语指挥的动作和表情。
在杭州大剧院里彩排,他们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大剧院的舞台很大,开场时光线太暗,演员们很难看清手语指挥的手势和表情,彩排的时候他们一度陷入混乱。但由于舞台灯光不能变动,演员们最终只能跟随着领舞人员的动作,凭借长期配合形成的默契,用他们特有的执着与用心,艰难地完成了表演。
800斤重的“象山渔鼓”
磨破了舞者的肩膀
充满民间色彩的广场舞蹈《象山渔鼓》,曾获文化部第14届全国群星奖。《象山渔鼓》表现的是渔民们战风斗浪搏击沧海的豪迈和欢庆丰收的喜悦,激越的锣鼓表现出渔家汉子的豪气,灵巧的小鼓再现渔家姑娘的柔美。
参加演出的40位演员,来自象山一个叫爵溪的海边乡镇。演出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老板、针织女工,也有教师、牙科医生。几个月来,他们每周数次聚到文化站排练,不计报酬。国庆长假期间,演员们放弃了休息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爵溪街道文化站站长奚斌辉,是《象山渔鼓》的主角,演出前他和14位大汉把重达800斤的大鼓费力地搬到了舞台上,肩膀都磨破了。为了这个广场舞蹈精品,他付出了许多心血,又是组织发动业余文艺骨干参加演出,又是身先士卒挥槌敲响激越的锣鼓。奚斌辉对渔鼓的热爱感动了许多人,来自宁波锦泰机模有限公司的陈朝敏,这位曾得过宁波市乡村歌手大奖赛十佳歌手的年轻人,特意跑来参加《象山渔鼓》的表演。
省非遗项目搬上舞台
“稳凳”表演
展现畲乡风情
遗存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创作时的灵感来源。群舞《山转水转》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景宁入选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稳凳”,后来丽水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赵建华把它改编成舞蹈。
“稳凳”原本是浙江畲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参赛者分坐于凳的两端,在旋转的同时捡起地上的彩旗或竹圈,并要按规定插旗或套圈。
这个竞技项目改编成的舞蹈也有如杂技一样的高难度。舞台上,身穿民族服装的少男少女,在“稳凳”上快乐地旋转起来,一会儿在空中飞旋,一会儿又低掠过地面。
雷龙斌是丽水学院体育系的学生,从小对“稳凳”等畲族民间文化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学院里有一个民族体育俱乐部,正读大三的雷龙斌就是俱乐部的会长,从大二开始,几乎每个傍晚,他都要和十几个同学练习两个小时的“稳凳”。“稳凳”表演除了追求快速旋转中的平衡性,还要有观赏性,所以受伤是不可避免的事。在几天前的一次排练中雷龙斌为追求难度,不慎受伤,现在膝盖上还有点肿。但朴实的小伙子默默地承受着,看到自己的演出赢得了满场的欢笑和掌声,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