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碗窑乡地处城郊,是山区复合型乡镇,该乡的村民收入来源多以进城务工和传统农业为主,一直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07年底实行村规模调整,该乡由32个村合并为11个村,新村成立后由于债务化解、村庄整治、办公场所建设等各项支出的增加,致使村级集体经济捉襟见肘,直接影响着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改变村级无钱办事的不良局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碗窑乡党委、政府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途径,从去年开始实施了“一村一平台”行动,努力在每个村建设一个稳定的集体经济增收平台,为推进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平台。碗窑乡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一村一平台”行动的实施意见,坚持因地制宜与创新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各村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立足本地资源,选择规划了符合村情的发展平台。如位于城郊的双龙村规划开发了工业、服务业基地,用于发展商业用房、专业市场、标准厂房等物业经济;靠近碗窑水库区的府前村,利用山区优势规划了100亩的毛竹基地;红石桥村利用46省道沿线优势,出租了集体荒山和建设留用地50余亩,用于发展清洁型工业;“农家乐”休闲业比较兴旺的碗窑村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农家乐”集中发展区;农业基础较好的协里村和天井村,则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集中规划建设了油茶基地。各村的项目建设规划,都经过了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集体讨论,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公开、民主的基础上,确保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二、创新机制,灵活多样建设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坚持自我发展与争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不局限于村集体单靠自身力量投资发展,鼓励各村充分利用外界力量,积极整合、盘活集体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建设,使平台效益能够得到更快更好更大地发挥。如天井村在油茶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当地的茶叶合作社进行联建,依托其种植技术成熟、产品销路广的优势,增加集体经济收益;金龙村建立了村企结对合作机制,在浙江松兴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建立了工厂化白菇种植基地,产品全部由公司进行收购;协里村采用返租倒包的形式,租用农户300多亩山场开发油茶,发挥集体优势,使传统产业规模扩大化;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源口村对农业观光园项目进行了基地招商,以开放竞争的形式筹集资金发展项目,实现基地效益;碗窑村则借助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借力发展,将上级结对部门的帮扶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目前,碗窑乡的11个行政村中,有6个村基本按照规划建成了项目基地,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个村正在抓紧建设当中,3个村已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即将投入建设。
三、政策扶持,齐心协力助推发展。在明确了“一村一平台”建设思路后,碗窑乡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建立了集体留用地制度,在工业集中区、集镇商贸区、省道沿线等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土地面积和空间,优先让村级发展各类配套物业或增收项目;在涉及各类审批、补助政策、指标分配等落实时,同等条件下实行集体经济发展基地优先政策;设立了领导班子挂联制度、工作考核制度,村干部选拔任用、绩效工资与平台建设成效相挂钩等制度,引导乡村两级干部加强对“一村一平台”建设的领导,克服短期行为,自觉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还设立了“一村一平台”发展奖励基金,建立了村企结对机制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挂联机制,鼓励村干部、企业、农技人员积极参与“一村一平台”建设,帮助落实资金,提供技术、政策和信息服务,合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一村一平台”这项“造血”工程的实施,如今的碗窑乡已扬起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风帆,正努力在建设稳定创收平台的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使80%以上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切实保障村级事务的顺利持续开展。
(江山市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