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4日讯
“月薪3000元居然找不到保安?”
又是一年新春,又是一年“民工荒”;曾几何时,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一批年后开工的企业开始陆续“闹饥荒”,外来民工成为各地企业的争抢对象。
今年春节刚过,“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俨然成为横跨多个省市地区的话题,尤其是一些历来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喊出了“留工”口号,对离乡打工者动之以情、诱之以薪,盼其留在老家。
在外界一片叫“民工荒”的声音之下,中国众多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是否有所改变?他们是否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呢?
日前,记者走访了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发现,企业遭遇“民工荒”更多是因为民工“慌”:慌高工资招工陷阱,慌没有正常的员工待遇,慌被老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自本月9日开门以来,位于杭海路的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就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然而,每天近千名的人流量中,招工者与应聘者反而形成了鲜明对比。
前天下午3点,记者在人力资源市场看到,大厅里已聚集了三四百名外来务工者,三五成群地交流经验。与他们的走走看看相比,市场内的26家中介所铆足了劲吆喝,然而应者寥寥。
“月薪2000元起”、“月薪3000元起”、“包两餐加住宿”、“无需工作经验”……招工条件看起来都还不错,然而却是喊的人起劲,看的人淡定。
新华职业介绍的工作人员已经吆喝了3天的“急招保安”,两三千元的月薪,几乎不要求学历。纵是如此,也几乎无人问津。不少中介经理不得不主动出击,不时在人群中穿梭,看到中意的就上前“搭肩膀”。
“目前除了一些公司的保安,还有一些加工制造业流水线的技术工也缺人,很多技术工甚至不需要工作经验,可以进去后慢慢学;唯一要求就是吃苦耐劳,能适应高强度、高集中性的工作时间。”中介经理人高锋说。
吆喝声此起彼伏
应者寥寥
“高工资”招工背后存猫腻
记者在劳动力市场看到,除了动辄开出两三千元月薪的保安招聘启事,还有企业招聘月薪4000元以上的技术工人。如今不少岗位开出的条件的确打破了不少人对“民工工资”传统的低廉印象,企业求工若渴的程度从中也可见一斑。
不少大三大四的在校生得知新闻后,都通过微博发表感叹:“3000元请民工做保安,这个价位已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情何以堪,不少人刚毕业还在拿1000多元的工资;更汗颜的是,这个价码居然还一时半会儿请不到人。”
带着二十出头的儿子,今年43岁的徐东平早早离开老家安徽歙县,来到杭州找工作。徐东平说,过年前,他刚刚干完一份室内装修的工作,老板在春节期间匆匆改行,手下的十几个民工一时之间都失了业。于是他在老家一过完年,就带着儿子一起来杭务工。
“换作以前刚出来找工作时,看到每个月3000元的工作,又包吃包住,还不要工作经验,早就眼睛发亮了;但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去应聘,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这样的工作都不靠谱。”
他透露,自己和一个曾在装修队共事的老乡前几年都去应聘过私营企业的保安,结果工作了几个月后发现,情况和招工时的承诺天差地别。他说,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迫蒙眼拉磨的骡子,一味干活不说,还“啥都被蒙在鼓里”。
“上岗时就签一个简单的劳动合同,但里面写出的工资只有最低标准,和招工启事上开出的完全不一样,而且一月一变;我们去问领队,开始还说是扣税和保险,后来又说是饭店效益不太好;平时一周7天都要上班,每个月只有一两天可以休假自由活动;平时不准请假,违者就扣工资,此外还必须做很多工作范围之外的劳力活,有时是厨房跑菜,有时又是室内装修。”
徐东平回忆,每次月末发工资时都会经历期待落空,原本招工时口头承诺的额外工作的奖金则不见踪影,除了支付自己的水电费,有时还得友情帮领队等付费。至于原本答应员工“一个也不会少”的保险,其中也不见医保的踪影。不少年轻人干了一两个月就走了,他干了半年多后,也逐渐心灰意冷。
民工普遍无安稳感和归属感
对于在杭工作三四年的徐东平来说,杭州民工的就业环境在沿海大城市中还算不错,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毕业的他,在杭找份临时性的体力活并不算难事。“现在和以前不同,民工只要肯干、不嫌弃,基本能吃上饭;而且这几年干纯体力活的人反而少了,不少装修行业的老板要临时招工都招不到,只能去跟人借。工资水平也上去了,七八年前我在浙江做工地装修,每月断断续续给几百元钱,还得大伙分,现在有大方点的老板月初就发1000元。”
然而对徐东平来说,尽管工作机会不少,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个好的老板又谈何容易。“对于很多老板来说,我们这样干临时工的外来务工者,都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觉得我们没有文化水平,更没有社会经验和本领,所以也不会把我们当成他们正式的员工对待。很多老板碰到个什么事情,股票套牢、家里急用钱,匆匆发点钱就把手下工人遣散了,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
四五年来,徐东平从工地换到装修队,换了近十个老板,虽然靠自己省吃俭用每年也能存下些钱,但总是觉得没有安稳感和归属感,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城市站不住脚。
和徐东平一样,劳动力市场中不少务工者都表示,工作过的大多中小企业都没有为员工买齐保险,所谓的包食宿也有不少“潜规则”。在这样的企业里,不少人都感觉很没安全感、人员流动性很大。
“有时嫌你活干得不满意,领班或经理就说,你凭啥白吃白住?”曾在浙江几家电子厂、服装厂先后上过班的甘肃人孙秀琴告诉记者,有时厂里订单多,每天在机器前工作十几个钟头,休息时间连吃午饭晚饭都不够;然而碰到金融危机、行业不景气时,连续几个月不开工,连住的地方都被收回。
“虽然现在涨工资了,最少一个月也给1000元,多的2000多元;但是现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得更快。1000元月薪在四五年前每月至少能存400元,现在1500元都几乎剩不了多少。
她说,原本工厂有好几个差不多岁数的姐妹,去年都去家政公司应聘做起了住家保姆。“要是过年可以不回家的话,东家一二月份工资加红包能给三四千元。可我觉得自己才40岁就去带孩子、照顾老人,是不是太早了?”
“民工荒”不等于“用工荒”
杭州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市就业管理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处处长向明华表示,目前沿海发达地区,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喊用工荒,经媒体大肆渲染后很容易造成误解。其实并非所有行业、全国范围都遇到“用工荒”,而只是沿海地区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期望以过去一贯的低价招收劳动力时,出现“民工荒”现象。
“现在很多企业为什么招不到农民工?因为过去意义上农村出身、低学历低素质的民工变少了。”向明华说。根据统计,1995年全国只有90万大学毕业生,2010年已经有660万大学毕业生。“中间相差的500多万人,如果不普及高等教育,很多就会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像他们父辈一样来城市干体力活打工。”
向明华表示,如今不少农村出身的中专、大专生,前来城市找工作时,已经不满足于过去传统意义上靠出卖体力的“农民工”岗位和待遇,而是像如今城市人一样,追求一份体面、稳定有保障、能长期规划的职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则期望像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这类稳定、阳光的工作。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已经普遍遭遇就业难,教育人才和就业稳定上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这部分原本可能是新一代农民工的劳动力流失了,但企业老板们还试图像过去那样将成本和盈利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靠对员工盘剥和不公正待遇牟利,今后肯定将逐年变得不可能。”
同时他也表示,节后所谓的“民工荒”,在某方面也是一个暂时现象。众所周知,中西部不少农村过年习俗浓厚,多数返乡民工仍习惯回家享受亲情,起码要等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出门。然而,大部分外贸及生产企业却较早开工,由此形成一个时间差,而导致了短时期的用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