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纺织企业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张建成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
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大和紧迫的问题,慈溪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各地借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劳动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层面来看,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运作的轴心;从企业内部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员工关系管理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又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十二五”期末,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的动力结构也要随之改变,从要素投入推动转为创新推动。因此,认识和处理劳动关系,首先要走出误区,转变观念。姚先国表示,不能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看作是“灭火”、“救急”的短期行为,而应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长抓不懈,标本兼治。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有个惯性思维:讲到发展经济,就一味想到加大投资、上项目,招商引资。这种“亲资本”的政策引导下,很多地方往往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视而不见。姚先国表示,重资本、轻劳动的发展观念,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应尽快改变,在劳资矛盾可能激化的环境下,企业也是很难发展壮大的。
重物权、轻劳权的执法观念也应得到转变。我省率先建立工资支付周转金,把拖欠的工资转为政府债权,由政府出面追讨,效果很好。姚先国认为,对恶意欠薪、赖账等行为应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政府工程项目欠薪尤其要严厉惩处。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是恩赐和施舍。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是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关系,劳动者付出了劳动,作了贡献,得到相应报酬是天经地义的。劳资关系是两种产权相互结合、互利共赢的关系,劳资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的。
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研究所所长陈诗达:
突出企业
主体作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兄弟,哥哥冒着风雪给职工发工资,路上遇到车祸不幸去世;为完成哥哥的遗愿,弟弟甚至动用了父亲的养老金,用来补偿职工工资。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今年很多企业面临招工难,他的企业却一下子来了400多人,远远超过需求。
“这个故事说明,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特别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研究所所长陈诗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慈溪的做法,就很好地激发了企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动性、自觉性。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本短缺,劳动力供应量很大,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在博弈过程中往往会吃亏。”陈诗达认为,前段时间出现的招工难,意味着这种格局已经开始转变,社会进入“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的供给量开始萎缩,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发生逆转。
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劳资双方通过市场谈判,达到利益的均衡。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均衡,还包括权益的均衡,这其中,劳动者如何更有尊严地劳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和谐劳动关系主要包括5个部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员工身心健康保障机制、员工休息权力保障机制、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机制和员工分享企业收益的机制。这些机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需要经过双方不断地沟通,不断地博弈,最终达成一致。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的作用,企业负责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学会真正把劳动者当作自己的合作伙伴,真心诚意地为劳动者排忧解难。
他认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突出企业的作用,劳动者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毕竟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
善待农民工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就是农民工。”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对于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大省而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很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善待农民工。慈溪经验给出了答案。
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前不久作过调查,发现外地来浙的农民工对浙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为29%。目前,在浙江,农民工占一线工人总数的50%以上。在嘉兴地区,这一比例为70%以上。
然而,一系列数据却显示,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重而道远。根据省社科院调研中心的调查,目前,在我省工作的大部分农民工的月工资依然偏低,每天工作9.8小时,休息权没能得到切实保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像慈溪那样,设法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家庭稳定,有尊严,有合理休息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杨建华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必须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真正把职工视为第一财富,让他成为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管理,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农民工感到企业是个温暖的家,企业要为职工制订发展计划,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薪酬会逐年上升,他们到企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杨建华说,农民工和企业之间,要有充分的沟通,形成互动机制。
当前,我省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大约为50%,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今后,对农民工的要求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特别注重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还要依法保障他们的休息权利,以便他们有机会进行自我提升。要通过努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善待农民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