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忧郁”和“心碎”两个词往往相伴左右。而一项研究显示,“忧郁”确实有可能让人“心碎”。
一项为期25年的研究显示,人的心情、思想和心脏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长期心情不好易导致心脏疾病。
《洛杉矶时报》援引纽约精神病学研究院学者亚历山大·格拉斯曼的话报道:“心脏病致人死亡并不是新鲜事。但不幸的是,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一些研究人员说,从统计学角度看,“忧郁”和“心碎”确实存在关联。
研究数据显示,有过抑郁症病史的人在一生中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这意味着,抑郁症超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因素,成为心脏病发病的“最强烈信号”。
因心脏病接受外科手术后,患者显现临床抑郁症状的几率比其他病人高2到3倍。而在手术后显现抑郁症状的患者在一年内死亡或者再次患病的几率是未患抑郁症患者的2到3倍。
其实,对一些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疾病专家而言,即便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心情抑郁对心脏病患者而言也绝非积极信号。
克利夫兰巴肯心脑临床研究院医生马克·佩恩说,一旦发现患者显现忧郁症状,保证他们获得相应治疗是医生的职责,尽管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有助于帮助心脏病恢复。
对研究人员而已,确定“忧郁”和“心碎”间到底存在何种关联尚有难度:哪种折磨首先出现?两种折磨是否出自同一源头?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学者杰弗里·赫夫曼解释这一难题时说,一般说来,心血管疾病医生与精神疾病医生没有太多交集。另外,大多遭受心脏病困扰的患者抵触接受精神病诊断。
《洛杉矶时报》报道,搞清楚两者关联的障碍来自医学和文化两个方面。
从医学角度说,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相对直接:药物、手术等都有明确规定或先例;而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则相对多变,难以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
从文化角度说,医生不会由于在病人身体上插入导管或者切除坏死的器官组织而感到自责,但他们往往不愿打听病人的过去。
研究人员希望,不单从统计学角度,而是从生理学角度确定“忧郁”和“心碎”的关联。
研究发现,在心脏病发病前期,人体往往会出现炎症、血小板聚集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在判定抑郁症时也“扮演一定角色”。
一些相关研究为确定二者关系,为人体健康设定一项标准,即“良好自律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人体应激激素分泌水平正常,心跳无异常,血管收缩扩张良好,适应血液流动需要。
而在“自律状态”不稳时,炎症出现,心脏机能受到影响,心情也难以“独善其身”。
克利夫兰巴肯心脑临床研究院医生佩恩说,“生理方面因素得到更好理解,我们打算把所有研究合在一起,真正去了解”心脏和心情之间的关联。
对另一些研究者而言,心脏和心情之间的关联似乎更加简单:抑郁症造成的沮丧、无力、睡眠质量差等后果使人们不愿从事运动,生活习惯恶化,开始吸烟,酗酒,对医嘱产生抵触情绪,致使心脏病发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