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温州5月11日电 在温州,机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人力客运三轮车和摩托车至今依然遍布大街小巷,被人们称为“四小车”。人车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压力愈发繁重。“四小车”对城市秩序、城市形象和百姓出行安全提出了挑战。
近日,温州市开展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并将整治“四小车”列为“七大硬仗”之一。5月5日,“四小车”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听证会举行,如何整治“四小车”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今天,本报和温州市文明办联合组织“民生考察团”,到温州市区的几个重要路段考察。
城市拥堵顽症
上午9时,考察团一行来到解放路。由于这里是通往五马街的必经之路,人流量较多,这里的三轮车生意也异常火爆。沿着解放街一路往北,几乎每个路口的斑马线上,都停着一群三轮车。有几辆三轮车还停在路中央,候客的车夫们聊得正起劲。
面对车流穿行的街道,不少三轮车抢道、挤道,技术非常“娴熟”,即使车道堵死了,它们也有办法——从人行道穿插而过。面对迎面而来的行人,突然来几下急刹,三轮车特有的刺耳刹车声,行人避之不及。
考察团在一辆正在等客的三轮车旁停下,和车夫聊了起来。车夫姓高,来自四川,到温州已有好几年。“这两年我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那些非法营运的电动三轮车和残疾车开得快,收费便宜,抢走不少生意。政府整治三轮车,我打算回乡打工了。”老高说,他的三轮车是从车主那租的,月租金要1200元,加上停车、年审等杂费,一个月的成本将近1500元。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靠骑三轮赚钱已经“不够花了”。
当考察团一行来到安澜码头时,正值渡轮靠岸,大量乘客从码头涌出,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和残疾人机动车马上迎上去,扯着嗓子拉客,场面凌乱。等一拨乘客散去,没拉到生意的便立马抢占有利位置,等待下一轮“较量”。这种蜂拥抢客,几乎已成码头所在望江路的交通死结。
看到考察团旁边的随行交警,码头边上,近一半残疾车纷纷扭头就走。交警介绍,现在市区道路上,真正有牌照的残疾车不过700来辆,而在路上却有几千辆残疾机动车。其中大部分没有牌照,开车的也不是残疾人。以往,这些残疾车被抓到,也就罚几百块钱了事。
非法营运成风
随后,考察团先后来到双屿客运中心、汽车新南站。在这两个车站附近,肆意穿行的残疾人机动车和摩的“蔚然成风”。尤其是一种改装成类似残疾人机动车的机动三轮车,车身涂满颜色鲜艳的医疗广告,字眼露骨低俗。
在汽车新南站天桥往下看,原本就拥挤不堪的马路上飙驰着很多摩的,在拥挤的空隙间辗转腾挪,速度不减。短短一两分钟,记者就见一辆摩的上面竟坐着一个司机和三名成年乘客。另外的一辆,后面带着两名乘客,前面圆滑的油箱上部顶着硕大的行李箱。摩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用双肘护住行李,煞是危险。
而在双屿客运中心一带,考察团看到的是更为惊险的一幕。见迎面驶来一辆载客的电动三轮车,随行民警一个箭步就登上车,让车夫将车靠边停下。没想到,车夫反而握紧油门,猛地一个加速。民警只好匍匐上前,将车把手控制住。车主见拗不过,才停了下来。
“非法营运,交警叫停,竟然还这样加速,太危险了。要是翻车,连乘客都要遭殃。”见此危险情景,不少考察团成员惊呼,紧张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管理该片区的老民警李朝晖告诉记者一行,在温州市区,机动三轮车营运的帮派化、集团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现在市区的三轮车可分成黄龙帮、双屿帮、水心帮、县前帮、东门帮、白卵帮、套牌帮等,每个“帮”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都配了对讲机,会及时通报交警的行动,还有专人负责望风、联络、跟踪。车子被查扣后,妨碍公务、聚众闹事的事件也在增多。
由于一些驾驶机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车的司机并不是车主,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逃之夭夭。后来赶到的民警对肇事者也无法追及,造成事故受害者无处索赔,已成为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
整治不宜“一刀切”
一路察看下来,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温州的“四小车”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而如何整治“四小车”,成了考察团市民代表最为关切的问题。
担任社区主任的柯建华说,“四小车”中,既包括非法营运的电动三轮车、残疾电动车,还有合法驾驶或营运的人力三轮车、摩托车。据社区内一些有牌摩托车主反映,当初他们拍卖得来的摩托牌号正规合法,平时行车也大都遵纪守法。因此,她建议对“四小车”的整治,还得依据具体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对合法的摩托车,就可以采取到期报废、自动淘汰并补偿牌照费的办法。
胡美珠说,随团一路看下来,被一个场景触动最深。一个残疾人车夫,已经60多岁,一条腿残废装着假肢,站着都立不稳。每天出来营生都随身带着抗高血压药物,而每天中午的粮食就是一个馒头,令人心酸。“‘四小车’的整治对象,往往都是这个社会的困难群体。我们在整治时,要安置好这批人,让他们继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小车’整治之后,如何解决市民的后续出行问题,需要尽快给出配套方案。”柯向东和欧阳后增建议,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设置线路,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地区,让市民方便出行。同时可以学习杭州经验,尝试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
张小燕教授认为,温州多车并存的混杂局面其实是多年的历史问题。整治“四小车”,仅仅是改善温州城市交通的一个点,今后,还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规划好温州交通的大格局。
考察团成员
柯建华(社区主任)
毛马金(老干部代表)
欧阳后增(温州市政协委员)
柯向东(金融业工作人员)
张小燕(温州大学教授)
胡美珠(社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