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抱着一个愿望,挣一点钱,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但从客观上来看,这些留守儿童在离开父母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往往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整个成长历程,乃至一生。对此,这些父母大多坦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刚送孩子回家时,她一天没吃饭”
讲述人,方先生
基本情况:和妻子一起在新疆做生意;女儿10岁,和爷爷奶奶生活。
我们夫妻两个,出来打拼好多年了,以前是给别人打工,后来好不容易自己开了一家汽配店,算是当老板了,可是比之前还忙。
女儿读小学前,我们一直把她带在身边,那时候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但和我们在一起,孩子还是很开心的。后来因为户口不在新疆,她只能回宁波读书,当时孩子可不乐意,我们送她回来的时候,她哭了一路。孩子脾气倔,到我母亲家愣是一天没吃饭,眼泪一串串往下掉,我们当时也心疼啊,可没办法,狠狠心走了。
刚离开那会儿,我们每天跟掉了魂似的,干什么都不起劲。后来工作忙了、时间也长了,慢慢就没那么想了,现在一周也就打一两次电话。
我也知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问题挺多的。这丫头人小鬼大,才10岁,我母亲就招架不住了。老人三天两头“告状”,说孩子会顶嘴了,说一句顶三句;做作业也粗心,语文还好,数学老是出错……我在这边也着急,你说我们在这边辛苦创业,不就是为了她嘛,我们管不到,老人管不了,只好请我表妹帮着管,我表妹在女儿那个学校做老师,我就让孩子每天在她办公室里做好了作业再回家。我表妹挺负责,现在孩子的成绩让我们放心多了。
至于感情,我真有点说不上来。以前我觉得孩子和我最亲,巴不得天天粘着我,可现在,放暑假叫她来她也不愿意来,说还是奶奶家住着舒服,这边还有许多同学伙伴,她想和他们在一起。我们过年回家之前,给她买衣服那真是千挑万选,我和她妈在街上找了一天,可这丫头却一点儿也不领情,说我们眼光不好,买的衣服都过时了,还不如奶奶买的好看,把我给气的……可有的时候吧,我觉得她还挺懂事的,我们给孩子的奶奶配了个手机,女儿就开始给我们发短信,问我们生意好不好,叫我们不要太累,要多休息,注意身体,老爸老妈叫得那个亲啊,让我们恨不得马上回到她身边。
“我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讲述人:辛先生
基本情况:和妻子一起在杭州做生意;女儿12岁,随爷爷奶奶生活。
很多朋友都劝过我,说不管怎么样孩子要自己养,否则不会亲。道理我都懂,但实际条件不允许,我们俩在杭州开的是成衣店,店小,一切都要亲力亲为,忙起来起早贪黑,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哪会有精力管孩子,让我父母代养也是不得已。我们尽量多回家看她,不忙的时候,一周能回家一次,但忙起来,说不定一个月也见不到她。好在,孩子还算乖,成绩也挺好,让我们少操不少心。
但是,孩子一天天大了,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对我们有一种陌生和隔膜的感觉。怎么说呢,以前每到周末,她都会给我们打电话,念叨着“爸妈会不会回来”,等不到我们还会哭鼻子,但现在就算我们几周不回家,她好像无所谓。我们也想弥补她,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
我常常会想到自己小时候,我父亲当时是军人,也是常年不在家的,我对他的印象就很模糊,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敬而远之,找不到什么话说,但是没有父亲在身边的童年,让我变得很独立,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自己拿主意,回过头来想想,也未偿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女儿好像也是这样,独立、能干、有主见,但很多话也不会跟我们说,不会像别人家女儿一样,是贴心小棉袄。这样的女儿,我们真是又欣慰、又失落、又心疼。我们还是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和她沟通交流,希望小棉袄能够回来,而不是渐行渐远。
“我出去是希望儿子以后不要再像我”
讲述人:毛先生
基本情况:在四川打工,妻子两年前带着女儿出走了;儿子12岁,和奶奶生活。
儿子跟我打过电话,说你们前两天去过家里,采访过他和奶奶,还有人要和他结对做代理家长,说实话我心里挺难受的,是我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过去这么多年,我和他妈妈一直吵吵闹闹,有时候打起来还动了家伙,孩子都看在眼里,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两年前,他妈妈带着大女儿彻底离开了,我当时心里真是憋屈得慌,我就是想着,她走我也要走,我一定要出去,多赚钱,争一口气。
当时不是没有顾虑,儿子还小,我母亲又快80岁了,这一老一小放在家里的确挺让人担心的,可我也没办法,就算不和那个女人堵气,我也得出去干活,为的是多赚点钱,让这祖孙俩过得稍微好一点。
我就这样去了四川,我文化低,又没什么技术,只能凭苦力气,在工地上做泥瓦匠,拼命干活,一天累下来倒头就睡,就不会去想家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我一个月才给儿子打一次电话,不是不挂念,是拿着话筒好像没什么好说的,他的成绩,不问也知道,总是不好的;问他“奶奶身体好不好”,他总说“还行”,然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偶尔也主动打电话来,就是要钱,其余也不会说什么。
可是我知道,他心事挺重的,就是不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
我第一次去四川的时候也没见他怎么样,可是今年过年我回家,待了20来天,临到要走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哭得那么伤心,以前他妈打他的时候也没见他这样,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我说你这是干什么,他说爸爸你能不能不要走,你走了有时候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毛先生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记者隐约听到抽泣声)
除了在这里卖苦力外,我想不出什么办法给他更好的生活。我的计划是在四川再干个一两年,然后看能不能回到宁波找一个工作,这样我就能经常回去,看看他,管管他的学习。我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然后走出这大山,我希望他以后千万不要像我,要过得比我好。
-专家提醒
别让一些遗憾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有上升趋势,这与这些孩子的情感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市妇联曾经开展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我市孩子留守时间1年的占18.7%,3年以内的占25%,3年以上的占56.25%,留守时间最长的达到10年。
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专家、宁波大学教授陶志琼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会使得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陶志琼表示,人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极易表现出胆小、不与人交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往往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调查显示18.5%的“留守儿童”对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陶志琼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缺位。父母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许现在父母觉得为了生计远离孩子,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只是有一些遗憾而已,千万别让这种遗憾变成孩子及家人心中永远的痛。”
-相关新闻
班溪小学的30个孩子已被“抢”完
中国宁波网讯这两天,要求做留守儿童代表家长的电话让市妇联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继19日之后百余名留守儿童被“一抢而空”之后,本报20日再次推出的30个班溪小学的孩子同样在当天就被认领完毕。
市妇联儿童部副部长何萍告诉记者,这两天接电话接得嗓子都哑了,但市民的热情让他们很感动。比如一家银行一个部门的人都出动了,他们说想结对两三个孩子,最好在同一个班,这样同事们就可以每周轮流去看他们;还有一家玩具企业,想给每个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一份“神秘礼物”,让他们也跟城里的孩子一样,能收获惊喜……
所有结对成功的市民会在本周接到确认电话,多数家长和孩子将在本月28日(周六)应邀参加市妇联和本报在儿童公园举办的留守儿童和家长结对仪式。
市妇联提醒各位家长,结对仪式过后,代理家长的使命才刚刚开始,这些结对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品学兼优,希望代理家长能多一点耐心,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给孩子持久的、细致的关怀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