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度监测仪
七格污水处理厂全景
新安江
今天,是第40个“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你若常在户外,一定会发现,杭州街头的绿色更浓了,鲜花更艳了,配套生活小区的各种公园更多了,家旁的小河更清澈了,可去散步游憩的绿地更广了;你还会发现,小区的垃圾清运更人性化了,加油站没有恼人的汽油味了,家附近工地的灰尘少得多了……
这一切,都是近年来杭州生态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细小变化。从2001年到2011年,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杭州正以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创建国内一流的生态型城市。
早在2001年,杭州就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省会城市。2003年,以“环境立市”作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的杭州,启动了以市委书记挂帅的生态市建设,走上了生态建设之路。2009年,杭州市又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也是首个列入试点的副省级省会城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杭州生态市建设工作的认可。2011年1月17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杭州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打造国家生态市、国家低碳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不久前的5月19日,杭州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又有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在北京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将成为杭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文件。
以李文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规划》予以高度评价:“《规划》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提出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框架,明确了近、远期建设重点及考核指标,内容翔实,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产业生态转型、西部生态经济开发、土地生态管理、环境管理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抓手及示范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对杭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国内外同类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中具有特色,规划方法对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按照《规划》,杭州市生态文明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十年努力,把杭州市建成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传承与创新引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和国际生态城市最佳实践区。最终将杭州打造成以人为本的健康和谐的“生活品质之城”、低碳高效循环再生的“生产创新之城”、青山碧水刚柔并济的“生命活力之城”、城乡融合互促共生的“生态统筹之城”。
到2015年,杭州将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
生态经济方面,循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4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老百姓将有切身体会:城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30天,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要达到15.8平方米,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20%,公众对居住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
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在《规划》通过评审后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2010年,杭州市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各区县(市)生态文明试点工作也相继启动。5年来,杭州市在对环保补助和生态市建设中共投入专项资金66亿元。杭州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给杭州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十年纲领正式启动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评审
治气、护水、增绿、禁噪
四大生态工程力助杭州“创模”
自2001年6月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5年11月通过首轮“创模”复检以来,这十年,杭州“创模”不断取得突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已全部达到或优于今年国家下发的“创模”最新考核指标体系的复核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四大工程”,更是大幅度提升了环境质量。
“蓝天工程”——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去年杭州市政府投入1.68个亿整治大气环境质量,占到了杭州当年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的四成。通过禁燃区工作、脱硫设施改造、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和机动车尾气整治等措施,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2009年3月至2010年底,主城区共淘汰高污染车34550辆。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减少了加油站及油库的油气等有机物的挥发。截至2010年末改造加油站304座、油罐车195辆、储油库4座。
“碧水工程”——重现水清岸绿的江南风光。饮用水源保护,事关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保护饮用水源,杭州大力整治黄砂码头,拆除了钱塘江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全部134座砂石码头、3家船厂、1座水上加油站,三年来累计拆除苕溪、钱塘江水源保护地内48家单位的排污口,关停三江口取水口附近一级保护区内所有货运码头,取消浦阳江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所有企业的排放口,累计关停搬迁1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创建了58个合格饮用水源区,确保水质稳定,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深入推进西湖、西溪、运河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综合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得到修复,西溪湿地成为国内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绿色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009年,我市再次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大力实施了沿河、沿湖、沿公路、沿铁路的“绿色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150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城区绿地面积达151.1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达15平方米。
杭州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也走在国内前列。目前杭州已有788个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开行清洁直运线路227条,日均清运量达2700吨,市区清洁直运覆盖率达88%。
“清静工程”——让群众生活更安宁。2010年4月1日,新修订的《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强化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的噪声管理,实施建筑施工集中审批公告制度和夜间建筑施工总量控制办法,在每年中、高考期间,由环保部门牵头,公安交警、建设、城管执法、港航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绿色护考”活动,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航运船舶噪声管理,加强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控制,在市区部分高架道路和立交桥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及时受理噪声信访投诉,为市民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通过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这个工作平台,杭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日益得到推进。
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优良率为86.03%,灰霾天数比上年下降31天;全市饮用水源达标率100%,较上年提升11.1%;杭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6.7分贝,与上年持平,市区道路交通噪声为67.5分贝,较上年有所改善。
目前,杭州市已有富阳、临安2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临安、淳安、建德、桐庐等4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临安、淳安、桐庐、余杭、西湖等5个县(市、区)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占应创建数的55.6%。另外,桐庐县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余杭区获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城区奖。全市还建成“全球500佳”1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两个、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命名“中国绿色村庄”1个,建成全国生态乡镇46个,位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杭州市还连续8年获得生态省建设年度考核优秀奖。
5年时间重绘新富春山居图
“三江两岸”堪称近年环保生态工程大手笔
随着不久前“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工程的确立,富春江沿岸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按照规划,五年之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景将会重现,建德、桐庐、富阳、杭州市区一线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沿岸,将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6月1日上午,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现场办公室在西湖区双浦镇三江口钱塘江边设立。该办公室由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农办、市旅委、市交通局、市林水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农业局组成。现场办的成立,标志着“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也意味着我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由前期的规划、调查、摸底转入市、区整治、修复、建设等实质性的工作阶段。
除了保护饮用水源,“三江两岸”工程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三江沿岸,还存在许多小造纸、小化工、小电镀、小水晶等落后产业,整治工作将加快迫使它们关停或转型。根据“三江两岸”整治办1号文件,2011年前淘汰废纸为原料单条年产1万吨以下造纸生产线,淘汰年加工3000万米以下印染生产线等等。
一向生态条件不佳的农村在这次工程中将得到连片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后又一大主要污染源。2009年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约500万吨,相当于10-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1700余吨,相当于15-20家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量之和。通过三江两岸工程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进入管网集中排放,建立人工湿地就地处理污水,大量亲水植物的种植,使农村环境变得有序而美丽,这在以前的农村是很难见到的。
还将在“三江两岸”沿线发掘恢复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落,让它们在未来的这条黄金旅游线上成为吸引游人、传承文化的知名景点。
“三江两岸”工程从5月全面启动以来,相关部门陆续确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市国土局在前期对9个生产矿山和26个废弃矿山进行实地勘探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三江两岸”矿山整治总体实施方案》,成为市级部门第一个出台的整治细化方案。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江两岸”工程的下一步工作,将根据前期摸底调查列出全部整治清单,现场核查后细化2011年的整治内容,确定各项工程的完成时间节点。
“十一五”减排顺利完成
还老百姓最蓝的天最清的水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环境保护工作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核心,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一批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利益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解决。
比如空气质量,杭州从加大工业企业废气及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力度、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污染、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体系并强化灰霾天气相关课题研究等措施着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为此,2010年启动实施灰霾天气综合治理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专项督查行动,对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开展为期半年的重点督查、检查。2010年灰霾天气天数比2009年减少了31天。杭州还出台了《杭州市区域降尘评价办法》,对降尘严重的市区工地、道路等进行监测;通过对382家企业的539台燃煤锅炉进行脱硫除尘改造,削减二氧化硫42358.72吨,2008年至2010年,年均浓度降幅达34.6%;全市高污染车辆已由43000辆削减至7692辆。
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近年来,全市关停大量柴油发电机组,淘汰企业自备锅炉,关停淘汰小造纸和落后造纸产能生产线,关停粗铜冶炼加工企业、小热电企业,转迁高污染企业,大力整治碳酸钙行业。
推动市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60万吨/日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已完成接纳10万吨/日污水处理的调试运行工作,实际处理量达到12万吨/日。七格三期100吨/日污泥焚烧示范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城西污水处理工程已正式动工。目前,全市建有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25个,日处理能力达283.3万吨。
到2010年,杭州完成446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至12.1212万吨和8.4922万吨,分别比2009年下降4.43%和6.10%,比2005年下降16.65%和17.79%,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根据“十二五”环保规划要求,杭州市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基础上,将全面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力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市人民营造良好的环境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