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水电服务中心所在的小楼被列入杭州市第六批历史保护建筑名录。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浙江在线06月28日讯
根据公示,第六批历史建筑共53处,其中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西斋、神农馆,桃源新村17幢建筑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补充名单。这53处有居民楼、有工业楼、有教学楼等等。
昨天,记者来到浙大华家池校区,从凯旋路上的校门走进去,一路问了好几位同学,西斋和神农馆怎么走,结果他们不是摇摇头,就是往校门口的神农宾馆指指。
路过的一位大伯听后告知,神农馆在现在的留学生楼旁边,往操场边转弯再问问就知道了。大伯姓王,1963年就在华家池工作了,他说,现在学校里的老房子也就这么几间了。
据《浙农大校志》记载,抗战胜利后,浙大农学院从湄潭迁回杭州。在西迁期间,农学院原址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昔日秀丽的华家池已满目疮痍,屹立在华家池畔的校舍已不复存在,整个校园一片废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1946年起在华家池南面,先后建造了神农馆、后稷馆、嫘祖馆、西斋和华1至华4斋。神农、后稷、嫘祖馆是教学办公楼,名称是“不忘以农为本”之意,因中国古代有神农教民耕作、后稷教民稼穑、嫘祖教民育蚕之传说,西斋是图书馆,华1至华4斋是学生宿舍。
一幢让人充满回忆的老楼
沿着操场一路走,留学生楼的南面有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正在装修。迎面碰到一位75岁的高老师,一听说记者找西斋和神农馆,高老师很热心地带起了路。
他把记者带到西斋楼前,这是一幢两层高的灰色小楼,现在一楼是浙大后勤集团水电服务中心,二楼是离退休教师活动室。
“‘西斋’两个字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高老师喃喃自语,他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退休老师,1955年进华家池念书。
“西斋”整幢楼除了大理石地面和空调等,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二楼还有一个阳台,绿色的格子玻璃门,阳台上摆满了各种盆景,外墙的砖上还刻有“三善”等字,整体颇具韵味。
“这里以前是图书馆,也做过留学生楼、幼儿园等等。”高老师充满回忆地介绍着。而路过的沙老师接过话:“以前还是老师宿舍呢,我那时候在二楼朝北的那个房间住过。”
水电服务中心办公室的汪老师说,在他们搬进来之前是关闭了好多年的危房,木地板、木门窗都被白蚁吃了。经过修缮后,内部承重墙加固,换了地板和门窗他们才搬进来。
而神农馆就是之前经过的留学生楼南面正在装修的那幢楼,据说要改成宾馆。“现在的外墙贴上了旧旧感觉的瓷砖,看上去还没有原来的好看。”高老师直言。据木工王师傅介绍,两个月前开始施工,差不多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完工了。
“以前这里是行政教学楼,我经常进出这幢楼的,现在退休了,老房子也不是以前的老房子了。”高老师感慨。走进楼里,41间房间都已经装修得很现代,跟古朴的外立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斑驳的楼梯还保留了一点那个年代的痕迹。
保护是要延续生命
负责收集这次名录的是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郭大军介绍说,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收集出这些名录。
这些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要经过论证后才能具体定位保护。“有些会保留原来的使用功能,而对于餐饮等对建筑影响比较大的功能将尽量不提倡。保护它们不是说尘封不动,而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如果大家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房子,也可以推荐给杭州市规划局、市园文局,或者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建筑年龄在50年以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都可以推荐。“我们会对这些推荐的老房子进行调研,如果确定有足够的价值,将有可能列入下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郭大军说。
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昨起公示
每一处老建筑
都有动人的回忆
欢迎大家推荐身边的“老房子”
它将有可能列入下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本报记者章高航
高士坊巷5、6、8号建筑、杭州铁路中学3号教学楼、东部软件园1号楼、新观音桥、章家里章氏“树德堂”祠堂……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报批稿)已经出炉,昨天在杭州市规划局一楼大厅开始公示,公示将于7月6日截止。
据了解,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一旦通过杭州市政府批复后,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经历过百年沧桑,又渐渐被人们遗忘的老房子,将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