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30日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前一阵子的“抢盐风波”,让平日里大伙熟视无睹的盐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浙江是全国传统的海盐产区,岱山又是浙江最主要的产盐大户。夏至一过,又到了一年中盐业生产的黄金季节,于是我们赶往岱山,想去看看那里火热壮观的晒盐场景,却看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
在岱山县岱西镇,十几辆大型工程车正在往一块块豆腐干一样的滩涂上倾倒石块,而推土机随即把地面平整好,现场一副热火朝天的大生产景象。而附近的村民告诉我们,这一块块的整理好的“豆腐干”原来都是盐田。
村民:“盐滩,以前是盐场。”
村民:“这一片原来都是滩地,晒盐的滩地。”
村民们说,这些盐田早已经被政府征用了,即便没有被征用的,好多也已经抛荒了。在当地电视台提供的资料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岱山的盐田方正连片,一望无边。阳光下,近海的下半部盐田盐卤波光粼粼,上半部盐田盐晶银光闪闪。傍晚时分盐民堆盐成坨,如座座银山,洁白耀眼。这样的景象,难道真的就要在我们的眼前渐渐远去吗?盐田面积的萎缩,真的有村民们说得那么严重吗?在岱山盐业局,我们得到了答案。
岱山县盐业局副局长余国定:“最多的时候我们岱山有4万亩盐田,一年产量在17万吨左右,现在盐田越来越少,产量在8万吨左右,盐田面积在2万亩左右。”
从最多时候的4万亩到现在剩下的2万亩,失去的2万亩盐场,主要集中在当地最大的岱西盐场。而在岱山县的地图上,昔日秀山岛、渔山岛、高亭镇等盐场,已找不到踪影,衢山盐场的面积也明显萎缩。岱山盐田的大面积消失,究竟花了多长时间,现在已很难作精确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从2000年以来岱山盐田的消失速度在逐渐加快。据岱山盐业部门的估算,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就有7000亩左右的盐田被废转。而“十二五”期间,县里给出的目标年产量稳定在65000吨,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岱山县还将有5000——7000亩左右的盐田,将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老去的盐民
原本4万亩的盐田现在只剩下了2万亩,而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减少。是什么让盐田在慢慢消失?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电视台一篇题为《浙江盐业生产面临危机》的报道中,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盐田被完全废转的现象,但报道已明确提到那时岱山县荒芜、半荒芜的盐田面积就已达到7500亩,占全县盐田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而其中原因,就在于盐民收入偏低,许多不想再晒盐了。20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多少盐民守在盐田,他们的收入又是如何?请看继续看记者的调查。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今年第五号强热带风暴“米雷”即将来袭,岱山县海塘外浊浪滚滚。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韩师傅:“要下雨,把海水都放在卤库里,要保卤,放在卤库里。”
六十多岁的盐民韩师傅皮肤黝黑,身板结实,穿着一双塑料雨靴,站在田埂上望着天上飘过的乌云,脚下几十亩盐滩地就是他的饭碗。岱山县双峰盐场副场长姜福林也正在盐田里,和盐民们一起做好风暴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岱山县双峰盐场副场长姜福林:“黑膜盖一下,石头压一下,如果很大的雨,这个地方都是水,没办法。上面没那么多销售,不能马上拿去,损失比较大。”
海边晒盐是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活。浙东有谚语:人生三大苦,打铁晒盐磨豆腐。如今,打铁和磨豆腐都已经机械化了,只有晒盐还在用着原始工艺,而且还得看天吃饭。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魏师傅:“晒盐很苦,雷雨来了,开夜工,很辛苦。”
岱山县双峰盐场副场长姜福林:“一般晒盐,我们都是在七月八月九月,属于百日大战盐业生产。”
低廉的收入
岱山县的晒盐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盐田的亩产量在4吨左右,一个盐民一般要管理15到20亩盐田,折算写来人均年产量不到100吨。而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北方沿海省份的盐田采用的是机械化产生,盐民的人均年产量高达上千吨。一个100吨,一个1000吨,两者相差整整10倍。
岱山县盐业局副局长余国定:“盐民一年的产量根本比不上北方盐民的产量,但是食盐的(销售)价格是国家专营的, 定的,造成了我们盐民收入提不高。”
目前,岱山的盐业部门已经将盐的收购价提高到了每担420元,尽管这样的价格在全国已经是最高了,但由于产能的制约,盐民的收入依然偏低。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魏师傅:“晒盐没钱,去年只有一万块收入,现在一万块收入有什么用,太少了。”
岱山县双峰盐场副场长姜福林:“年景好点只有一万多点,去年年景不好,只有六七千、万把块。所以盐民现在不愿意晒盐。”
记者了解到,在十五年前也就是1994年的盐价调整后,岱山盐民劳均年收入达到9854元,而当时岱山县职工人均年收入4567元,盐民收入是职工收入的1倍。而到2010年,盐民劳均年收入为15000元,企业职工年收入为44514元,职工收入比盐民年收入反而高了近2倍。即便同样是农业领域,盐民的收入也比不上种地种菜的农民和出海捕鱼的渔民干什么似乎都比晒盐强,愿意选择留守的盐民也是越来越少。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竟然没有碰到过一个晒盐的年轻人,连中年人也见不到。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韩师傅:“60岁。 (晒盐人中60岁算大不)中等。”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夏师傅:“ 66岁。一般都是60岁左右,70多的也还有在晒。”
岱山县盐业局副局长余国定:“现在四五十岁的很少,从事晒盐的盐民年龄基本都在55岁、 60岁左右,甚至70岁左右。”
根据当地盐业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岱山县现有从业盐民1133人,45周岁以下的仅有16人,占到了2%,而56—65岁的盐民占全部务盐劳力55%,成为晒盐的主力军。偏低的收入加上劳动强度又大,年轻人将就近或者外出打工作为了谋生的第一选择。劳力年龄结构日益老化,盐民队伍后继无人,造成了部分的盐田出现了人为的抛荒现象,直至最后的消失。
岱山县双峰盐场盐民夏师傅:“我们年纪大了也没怎么想,以后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再晒几年,担盐就担不动了。”
岱山县双峰盐场副场长姜福林:“年纪大了,六七十岁了,再晒五年没人晒了。真的没了。”
老去的盐民,消失的盐田,在岱山采访期间,我们常常会被留守盐田的那份执着所打动,也被他们的落寞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消失的盐田究竟派了什么用场,那些失地的盐民他们是怎么想的,现在又在干些什么呢?请您继续关注明天的新闻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