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岱山的盐田,从当初的四万亩,缩小到了如今的两万亩,而晒盐的盐民,普遍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老去的盐民,消失的盐田,在岱山采访期间,我们常常被留守盐田老盐民的那份执着所打动,也被他们的落寞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消失的盐田究竟派了什么用场,那些失地的盐民他们是怎么想的,现在又在干些什么呢?
前岸村的新生
岱山县岱西镇前岸村村民冯师傅:我祖祖辈辈都是晒盐的,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也晒盐,年收入几千块,最多一万。
2005年后,随着岱西镇前岸村1300亩盐田被逐渐废转,昔日的盐田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船舶修造企业,前岸村村民冯师傅也在工厂里找到了新的工作。冯师傅说,现在收入还好,应该来说也不算年薪,拿工资的话,七八万。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祖祖辈辈都晒盐的这位冯师傅,到他这一辈突然不晒盐了,他倒没觉得有太多的惋惜和留恋。
冯师傅:现在能亲手造三万吨的船,生活水平也是大大提高了,以前跟现在是没法比的,如果再回去晒盐,那肯定不愿意。
进厂打工的,自己开店的,给人家跑运输的,村民的身份和收入都在改变,而前岸村也完成了彻底转型。对此仇江门社区的书记夏松良最有发言权了。
岱山县岱西镇仇江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夏松良:前岸村1300多亩盐田,原来一年产值大概是150万左右,盐田废转以后,我们辖区里面有十家企业相继落户了,船舶修造企业从去年统计来看,辖区里面十家企业,产值达到了三十亿左右。
从原先的150万,到现在的30个亿。先前的盐业村,俨然已成了一个工业村,而今年海洋经济的重大利好,更让前岸村的这位村支书踌躇满志。
岱山县岱西镇前岸村支部书记邱仁军:这一片原来都是盐田,现在企业都落户了。空的一片,政府还在招商引资,准备引进船用配件企业落户,都是大型船厂,原来这一片都是盐田,空地的也是。
说起村里的变化,尽管天下着雨,村支书非拉我们去村里的综合大楼看看,他说这就相当于你们大城市里的“综合体”。
村支书邱仁军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盐田废转以后,村里利用企业多,外来人口多的优势,筹资建起了综合服务大楼,让大型超市、综合商场、大型网吧走进了农村。如今,这里的超市规模在整个岱山都是数一数二的,四邻八村的都爱上这儿来买东西,网吧更是全县第一,到了晚上满是厂里打工的小年轻。
村支书说,现在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原先的三倍。村里有钱了,村民们每年都有分红,破旧的菜场也得到了更新改造。村里现在有一万人,外来打工的年轻人就有8000人,所以几乎每户村民每年还有一笔不小的房租收入。
岱山县仇江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夏松良:前岸村征田的时候,老百姓非常担心,征掉以后干什么,以后吃什么。现在比较安心,比较高兴,有钱了,用老百姓的话说,以前没有想到的东西现在轻松体会到了。
仇江门社区下辖有两个村——前岸村和后岸村,紧邻的两个村,原先都是传统的产盐村,各自都有1000多亩的盐田,村民都是靠盐吃饭,集体经济也是相差无几。前岸村通过盐田废转,引进临港工业,仅仅五年的时间,村子焕然一新,而后岸村现在还停留在过去晒盐的那一块,两个村的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的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看在眼里的后岸村村民,也开始心动了。
后岸村有没有意愿把盐田废转掉?岱山县仇江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夏松良说,老百姓这个想法是有的,前岸村跟后岸村比的话,前岸村明显要好于后岸村。
寻找浙江盐田的春天
盐田的废转,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东风,更是给沿海各级地方政府增添了工作的动力。在刚刚出台的《岱山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当地要打造“船舶修造强县”和“港航物流大县”。对于一个海岛县来说,有限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兼具岸线和平地两大优势的盐田,无疑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宝贵资源。就在记者采访时,岱山盐业部门正计划将一份最新的废弃500亩盐田的计划上报给省盐业局。对于岱山盐田面积的日益萎缩,对于浙江盐业生产能力的下降,省盐业部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浙江省盐务管理局局长陈存法:海盐也是我们浙江传统的一个产业,我们浙江盐田面积最多的时候超过了二十万亩,产量曾经达到了八十万吨,随着现在沿海经济的发展,盐业实际上是在萎缩。到去年底,我们全省盐田生产面积还有四万亩,去年年景不好,只产了十万吨。
从原先的20万亩,到现在的4万亩,盐田面积的萎缩,看来是我省各大盐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象山、余姚等传统盐区,现在几乎已经不产盐了。因此尽管岱山的盐田在不断地消失,但它在全省海盐产量的份额反而在提高。
岱山县绿海公司产品开发部主任林福良:年产大概是六万吨,包括我们自己生产的话,基本上已经占了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全省最大。
记者从省盐务管理局了解到,2010年全省口食盐的销量是二十四万吨,而本省生产的大约是十万吨,缺口在14万吨左右。不过这也不用担心,我国的矿盐储藏量非常丰富,每年全国原盐产量6800万吨,井矿盐就占到4000万吨,而百姓的年食盐需求量仅在800万吨左右,所以从全国总体上看,盐的产能是供大于求的,不足部分完全可以从省外调配。而浙江多变的气候其实并不适合晒盐,相比较北方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以及简便的矿盐生产方式,单位盐田的产量和效益都比较差。
浙江省盐务管理局局长陈存法:一方面确实有些地方不适合继续晒盐,我们将废转盐田,支持当地的社会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浙江老百姓喜欢食用海盐,我们浙江很多的传统腌制加工业离不开海盐,浙江的海盐生产还得保留一定的规模,这个还要继续将浙江的海盐发展好。
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稳定推进浙江盐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省内要保留五万亩左右的盐田。而目前浙江全省的盐田总面积却只有四万亩左右。在如火如荼的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中,这样的行政性规定又究竟有多少的强制约束力呢?在采访中,不少被采访对象都提到,只有真正提高盐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保住浙江盐田面积的最后底线。
浙江省盐务管理局局长陈存法:浙江的盐业重点是要结合海洋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提升产业结构上下文章,主要的话要走海盐的高精专路线,发展精品海盐,发展绿色海盐,要做好海盐的文章。
不比产量比质量,比了质量拼花样。岱山盐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目前他们正把同属调味品的酱油,作为下一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参照。为什么日本产的酱油有这么多的花样,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
在进行精品化改造的试点盐田,记者看到这里已经用大理石,将结晶区同盐滩隔离开,用淀清的卤水,生产出来的海盐色泽纯白,盐粒均匀。
岱山县盐业站副站长张信乐:用好的卤水制成的产品盐,没有污染。今后如果开发了,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售价3.6斤的话,达50块。
除了在生产工艺上下功夫,走精品盐发展之外,岱山的盐业生产部门对海盐的产业链也进行了延伸。
岱山县绿海公司产品开发部主任林福良:我们的洗化盐车间主要生产足浴盐,还有一些沐浴盐,这个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去年刚刚新建的,现在处于试产阶段。在采访中,岱山盐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不光是盐民的收入低,就连他们的收入,在政府各个部门中也是属于垫底的。穷则思变,不破不立,他们现在就是要和盐民拧成一股绳,率先挺进行政干预较少的领域,做精品盐、花色盐、保健盐市场的先行者,闯出一个盐业产销的新天地,唤回岱山盐业的新春天。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了岱山盐业部门的一个新计划,因为我省的海盐传统生产技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想利用这块金字招牌,结合海岛旅游的发展,推动“盐家乐”的项目试点,让都市人来体验晒盐的过程,带着自己生产的“贡盐”回家。对于岱山盐业的明天,我们看到当地也是动足了脑筋。但盐田的消失,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浙江省盐业生产的产值在全省的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但盐毕竟关系千家万户的特殊商品,浙江需要保留一定规模的盐田面积和生产能力。我们相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我们也一定有办法在经济发展和盐田保护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浙江的海盐,在未来给大家留下的,只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