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
“这几个月,我在浙江各地逛超市的时候,发现龙游的酥饼几乎占领了所有的超市。”金华市内最大的酥饼生产商,默香食品连锁有限公司老板徐朝林有些担忧地说。
实际上,仅龙游德辉食品一家公司,每天生产酥饼上百万个,十几吨的产量,几乎就与金华所有酥饼企业的日产量持平。
在金华以外的市场,本应属于金华酥饼的那些市场份额,随时有“沦陷”的危险。
要放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在,面对咄咄逼人的龙游人,这差不多已是一场危机了。
酥饼,金华城市的这张名片,还保得住吗?
龙游德辉的发展传奇
在龙游县龙洲街道灵江工业园区,有一片属于德辉食品有限公司的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厂房。
13台馅料机每天运行18个小时,在3台隧道烘干机的“助力”下,成堆成堆的酥饼通过传送带输送到了包装车间。
“我们一天出厂的酥饼有上百万个,十几吨吧。”德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蓝锦国说。
12年前,还不到30岁的蓝锦国,还只是龙游县城一名并不成功的面包作坊师傅。随着城里面包店越来越多,他的生意日渐艰难。
在准备放弃之前,蓝锦国和妻子黄雪梅决定做最后一次尝试。
他们打算做酥饼。
随后,黄雪梅来到金华,在将军路上的老蒋酥饼店里学了一个星期的“手艺”。老蒋也是龙游人,很乐意传授制作酥饼的技术。
黄雪梅回到龙游后,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对金华酥饼进行“改良”。
“我们把酥饼做得更小,8个装成一袋,每袋卖1块钱。”蓝锦国说,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因为价格实惠,市场很快就打开了。
小酥饼让蓝锦国掘到了第一桶金,他很快就用电烤炉代替了传统的碳烤方式,“酥饼太小了,在炉壁上根本贴不住,只能用电烤的方法。”
这段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为蓝锦国的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公司,1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已经开建。”蓝锦国雄心勃勃地说,在他的想象中,酥饼帝国还差得很远。
两种观念的冲突
在蓝锦国看来,一开始使用机器制作酥饼,为他的企业壮大提供了效率上的保证。
“用机器做酥饼,对金华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龙游县食品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嘉辰告诉记者,师从金华酥饼的德辉公司,从起步时,便与金华模式大相径庭了。
制作工艺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产量。
在金华酥饼业,有一种说法:仅德辉公司一家的产量,就已经与金华所有酥饼企业的总产量持平了。
这种说法,记者从金华华通禽业有限公司得到了佐证。
金华几乎所有的酥饼企业所需的猪肉,都由华通禽业提供,龙游的德辉也从这家公司进货。
“默香每天进1吨猪肉,德辉是3吨。”华通禽业的负责人翁秀平说,从他掌握的数据看,3吨猪肉差不多是金华所有酥饼企业所需的猪肉量总和。
制作工艺不同,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龙游酥饼重“量”,金华酥饼重“质”。
2005年,龙游酥饼开始使用机器的时候,金华酥饼行业协会成立刚刚一年,大多数金华酥饼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阶段,协会内的会员更多地是在考虑酥饼的附加值问题。
“当时想,一个酥饼就几毛钱,要是送人的话用牛皮纸包着,又拿不出手,如果做个好看的礼盒,就显得有档次了。”金华市酥饼行业协会会长、小老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维健说,在小作坊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金华老板们更多地是靠单个酥饼的质取胜而非量。
更多的冲突,还体现在观念上。
在金华,酥饼一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蕴含。
“关于酥饼的传说、历史不少,金华人对酥饼的口味也很挑剔。”黄维健说,酥饼在金华人眼中从来都是带有特色与底蕴的食品。
而在蓝锦国看来,酥饼与他之前经营过的西式面包一样,只是一种食品而已,首先需要抢占市场,而制作工艺需要能确保产品供应。
2007年,德辉酥饼每个零售0.5元,而这正好是金华酥饼的批发价。机械化让德辉在成本上的优势无可比拟,“我们这里的房租本来就比金华便宜,再加上工人两班倒,机器不怎么休息,最大化地减少了折旧率对成本的影响。”
行业标准之争
面对德辉一家独大,金华的酥饼企业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龙游酥饼走低价和超市路线,和传统的金华酥饼并不冲突。
现在,德辉公司稳稳坐上了酥饼产量第一的“龙头宝座”,并抢占了大份额的超市市场,对金华酥饼已经形成了威胁。
如果说今年之前,金华的大多数酥饼企业对德辉这个陌生的庞然大物采取的还是作壁上观的态度,今年4月,浙江省启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的修订工作,其中涉及到金华酥饼的标准化,究竟该由谁来制定的敏感问题。
两地的酥饼行业,关系忽然微妙起来。
“酥饼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制定。”在蓝锦国看来,以德辉为代表的龙游酥饼企业,将酥饼的销售网覆盖到了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市场拓展的巨大优势,让酥饼的标准制定更有推广价值,“金华的企业主要在金华卖酥饼,金华人的标准,推广不到全国。”
“在制定标准的讨论会上,我见过德辉的老总。”黄维健在酥饼行业标准制定的问题上,态度强硬,“这个标准肯定是要让我们金华的行业协会来订,金华的特产,怎么能由外地人订标准?”
金华酥饼行业协会正在举全会之力,力保标准制定权不旁落,“要把金华酥饼的品牌掌握在协会手里,不能像金华火腿一样,品牌都是外人的。”
暗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在酥饼标准的制定中,以高度机械化大量生产的龙游企业有着更容易操作的模板,“全部机械化制作的话,控制好原料配方、重量、时间这些因素,到什么地方做出来的酥饼都是一样的。”
金华企业则在“手工制作”的招牌下以文化、口感为卖点,精心维护着以回头客为主的金华消费人群。
“酥饼的标准肯定要体现地地道道的金华特色,比如面粉必须用‘老面’,而不是做面包的那种发酵后的面。”黄维健说,德辉的酥饼面料与金华的不同,在金华人看来,那不是正宗的酥饼,“在馅料、配方、克数等详细的标准制定后,手工、机器都能做出标准化的酥饼。”
互相学习之路
最近几个月是酥饼淡季,加上猪肉价格持续走高,金华、龙游的酥饼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酥饼企业来说,现在的情况,几乎与2009年的经济危机相当。”黄维健说。
除了两地行业间的暗战,两地酥饼企业对将来如何发展也同样关注,并正在进行着一些改变。
“去年,我们的广告费用只有30多万元。以后,我们也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蓝锦国说,这是他的企业和金华酥饼差距最大的地方。
而金华酥饼,则开始考虑销售模式方面的改进。
“在商业中,渠道为王。金华企业虽然在量上比不上龙游,但在销售渠道上也有自己的优势。”默香的徐朝林说,“金华酥饼大都有自己的门面,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的消耗。”
“金华酥饼不能做特产,要以休闲食品的方式才能推广出去。”徐朝林认为,加上“金华酥饼”几个字后,容易将这种食品的范围限定为“馈赠”,“做成饼干、面包那样的,目标消费者才广。”
在默香近几年的发展中,这种策略其实就是“去金华化”。
“金华酥饼要往外发展,在外地设厂、针对外地人开发新口味等,都是必由之路。”黄维健说。
实际情况是,虽然谁都不服谁,但金华龙游两地的酥饼企业,都在走相同的路:互相学习,互相融合。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酥饼好不好吃,价格实不实惠。这也是两地企业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