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整体环境、薪酬条件、发展平台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越是处于基层的单位,在吸引人才方面越是处于劣势地位,引进人才的难度相当大。但也正因此,处于基层的单位,对于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就会越发珍惜,对于引进和培养人才工作的态度就会越发积极。
记者从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各区、县(市)积极开展“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培养一个人,完全可以带动一大片。”余杭区人事局的工作人员因此而感慨。
高新区(滨江)
坚持“人才优先”资助499万元经费
自2001年杭州市启动“131”人才培养计划以来,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两大原则,着力抓好“131”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畅通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养举措,积极为入选人才在科研、学术进修等方面提供支持。两轮培养计划中,该区累计为564名入选人才提供了499万元资助经费,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
初步统计,该区564名“131”人才在培养期间共获得市级以上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57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237项;获授权专利316项;参与制、修订各类技术标准52项,成为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西湖区
政企互动积极推荐
西湖区将“131”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区每年人才人事工作的重点;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主动关心培养人选的科研工作和学习生活;每年都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他们的科研进程,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
“十一五”期间,该区培养选拔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42人,向浙江省推荐“151”人才16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发明专利10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42篇,为该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城区
建立“131”人才档案
“十一五”时期,上城区共选拔培养杭州市“131”人选45人,并有3人入选省“151”人才培养工程。该区不断完善各项人才政策措施,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网站等各种媒体,对人才政策、先进典型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重视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建立人才数据库及个人工作档案,重点记录其培训进修、工作业绩及科研项目完成情况,每年做好人才定期考核工作。另外,该区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和精神奖励,每年组织开展人才体检,及时了解并协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下城区
拔尖人才培养载体很丰富
下城区的工作特色是开展“三项”活动,在培养载体上求创新。该区实施“三个一”培养工程。即每年组织区新世纪拔尖人才体检一次、外出考察疗养一次、新知识更新培训一次。将统一的“粗犷式”培训转为因需而定的“精细化”、“菜单式”培训,共推出培训科目20个,培训100余人次,每年培训率达65%。
同时,该区开展“三项”科研任务,即每名拔尖人才在培养期内至少申报一个科研项目(课题)、组建一支科研队伍、完成一项科研项目。组织拔尖人才申报科研项目122个。创设互动交流“三个”平台,即外出深造平台、横向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编纂了三册《下城区新世纪拔尖人才科研成果汇编》,收录科研成果和论文54篇。
江干区
提供“保姆式”人才服务
近年来,江干区紧紧围绕“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战略目标,以引进和自主培养领军型高层次人才、重点领域人才为重点,扎实做好“131”人才培养工作。
为更好地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江干区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分别在人才培养、激励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在每年专门设立50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人才创业创新工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人事服务月”活动,并在每个镇街设立了人才工作站,切实为每个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全程代办服务。
萧山区
区领导一对一联系重点培养
萧山区每年确定部分131人才重点培养人员作为区领导一对一联系对象。区领导定期看望人才,人才可随时联系区领导寻求支持。这样的做法,足见萧山区对“131”人才的重视程度。
此外,该区还组织开展131人才培训班,邀请高校老师举办知识更新讲座,组织开展131人才学术休假、健康体检、学习考察等活动。在区人才专项经费中,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奖励经费,保证131人才培养活动各项经费的落实。
余杭区
人才与单位共成长同发展
培养一个人能够带动一大片,人才自身也可以与单位事业共成长,这是余杭区培养“131”人才的理念。2006年度,余杭区入选杭州市“131”的培养人选有47人。对于这些“宝贝”一样的人才,该区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各类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培养人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
同时,该区加大资助经费投入力度,培养人选共获得了155万元的经费资助。另外,该区还特别关注131人才的生活环境,如在人才专用房和特殊人才房分配上给予优先,创造条件,每年给他们提供健康体检或学术休假等。
富阳市
实施“135”人才培养计划,对接“131”
富阳市立足本地实际,每年提供一定比例的培养资助经费,组织学术讲座、高级研修、赴外考察等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培养人选能力水平。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锻造产学研培养链,注重在实践中提高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实施富阳“135”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优先将本地的佼佼者推荐为市“131”乃至省“151”培养人选,与省、市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无缝对接,充实了本地高层次人才梯队力量。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富阳共推荐58名本地优秀人才入选杭州“131”人才,占富阳“135”人才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保证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临安市
“抱团式”培养“131”人才
临安市十分注重发挥人才的团队优势,将40名“131”培养人选分为农林、教育、卫生、工业四个小组,定期组织各组别人才参加高研班、知识讲座、业务培训等活动。同时,定期开展各组别研讨活动,交流各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破解科研难题。
该区还依托“天目彩虹”人才工程,架起杭州专家与临安“131”人才间的桥梁,建立了结对培养机制,通过结对联系、专题辅导等途径,大力提升本地“131”人才的综合素质。各组别人才在“抱团式”培养中共同进步,屡创佳绩。
建德市
“131”人才作出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建德市有62人通过了“131”人才考核。这些人才共获得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等奖项28项,专利195项,科研项目、基金272项,论文137篇,著作8篇,制定标准45项,其他奖项70项,其他成果1项。
同时,这些人才当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重点资助培养人选1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2人、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7人;享受杭州市政府津贴人员3人;拥有正高级职称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主任医师1人。
桐庐县
让人才成为企业领军人物
桐庐县选拔出一批“秀中之秀”,通过“以才育才”,让“131”人才真正成长为专业技术上的领军人物。在五年人才培养过程中,该县采取集中培训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聘请各大名校教授博士授课,还根据不同专业分组实施高研班。“131”人才对研讨课题选择、指导老师聘请、结题与报告等整个课程全面参与,最后集中开展研讨报告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为“131”人才创建了一个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领先发展的平台。
典型人物
洪文英
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高级农艺师。主持和参加多个科研项目,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撰了多本农业科技书籍。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多次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注重将先进而实用性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热情、耐心做好技术帮带,每年开展病虫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10余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0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2008年获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07-08年度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06年入选“131”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2011年度杭州市“131”
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人选选拔公告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杭政函〔2011〕175号)文件的要求,杭州市将实施新一轮“131”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度“131”人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选拔工作将于近日启动,相关事项请登录杭州人事人才网(www.hzsrsj.gov.cn)业务专栏—职称与专家管理—专家管理—通知公告栏目下载和查询。培养人选的推荐材料根据隶属原则上报市属各部门和各区、县(市)人事局,由市属各部门和各区、县(市)人事局进行审核、评议后在8月20日前报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社局咨询电话:85252673、85252643。
据杭州日报 作者 翁祖群 洪光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