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5日讯
8月中旬,绍兴县柯岩街道梅墅村,一个占地近万平米的外来人口生活小区开始兴建。
2010年底,柯岩街道外来人口突破6.5万,超过了5.4万的本地人口总量。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使这块45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吸纳外来务工者的“洼地”。
柯桥主城区往南,不到两公里,林立的排屋、别墅及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映入眼帘。但大片的村庄、农田也在告诉人们,除了规模庞大的外来人口,这里还有数万名仍在学习融入城市的本土居民。
“我们有优势,但更多的是‘短板’。”柯岩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建刚坦言,特殊的产业、人口、城建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当下的柯岩社会建设须另辟蹊径。
事实上,消解庞大外来人口带来的治安压力、大规模拆迁带来的维稳压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管理压力,满足城乡人群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二元墙”下柯岩的诸多探索,已经初具样本意义。
融入服务
到高尔夫社区工作前,林玲曾在新未庄社区任职。“居民身份的差异,带来需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造成了她作为社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现在的我更多需要考虑居民对民主自治等方面的个性化要求。”
高尔夫社区是柯岩街道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居民多数为企业主或经商者。“新未庄物管费每平方米0.15元,这里多数要1.5元。”拥有12家专业物管公司的高端社区,却一度发生了新未庄从未有过的“危机”:2009年底,社区内的紫晶苑、银鑫茗园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降至冰点,小区管理一度面临瘫痪。
作为社会管理最基础的一环,物业管理在柯岩街道的不同遭遇,可以折射出“二元”背景下寻求普适服务模式的难度。2004年,新未庄社区引进首家专业物管公司,但一年后却不得不将其请出,原因正是聘请的专业物管公司无法制止居民在绿化带种菜这样的“传统”。
林玲告诉记者,她最后化解“危机”的办法之一,是帮助社区成立了业委会,目前高尔夫社区已经有3个小区成立业委会。“也许有一天新未庄也会引进专业物管,成立业委会,但至少现在它更适用‘准物业’。”她评价。
“城市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说到底是人的服务问题。”马建刚认为,在一个农业、工业、商业并存的区域内,如何在城市、乡村、投资者、农民特别是本地人、外来者之间寻求平衡,需要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事实上,在6.5万名外来人口中,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更加明显地存在。
梅墅村拥有3个家庭工业集聚点,周边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万人。
今年,作为增加村级经济和稳定工业区用工问题的一种新探索,村里决定以村经济合作社的名义组织实施外来人口生活小区建设项目。投资2700万元的此项工程,规划建造7幢5层楼房。小区建成后,将由企业统一出面租用,房租将低于外来务工人员现租民房市场价。
但这种安置模式能否普遍推开?在新未庄,记者看到了另一种景象:3000多名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除了口音差别,很难区分出“内外”。
一方面给农民建起漂亮的楼房,努力消除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服务。
同时,把水电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融入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逐步推动“外来人口本地化”,这样的“融入”正是柯岩路径的要义。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思路以管理和防范为主,导致了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的现象,难以把他们动员到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中来。
2009年后,柯岩尝试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在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方面实行“本地待遇”。同时,采取“联合会诊、联合办公、联合解题”的形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文化娱乐、权益维护、居住环境一系列“亲情服务”。
外来人口比例位居前列的柯岩,近年来社会和谐各项指标同样居全县前列。2010年,柯岩街道未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并获评市级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市级信访工作“三无”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