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天台县广电新闻记者“村村走、行行访”活动启动
·乡村微日记之无限风光在乡野 和谐之景美不胜收
·永嘉岩头镇屿根村 特色农业面积是村庄山地和农田三倍
·关爱温州四胞胎,我们在行动! 请伸出您的援手
·【走基层】浙江农家书屋见闻:书香阵阵溢乡村
·记者体验杭城出租车司机生活——邹师傅的酸甜苦辣
·萧山小企业的打工者:中年人忙不停 年轻人直喊累
·跟随劳动监察大队帮忙讨薪:老板打工者各有各的难处
·老中铁20年修了17条铁路和地铁 只有3个春节与家人度过
·记者走进街道停车点 24小时贴身感受停车收费员艰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乡村微日记之无限风光在乡野 和谐之景美不胜收

9月20日,江山市方家村的单季稻开始收割,农民们沉浸在丰收喜悦中。 记者 邵全海 通讯员 祝建岷 摄

  浙江日报讯 (童颖骏 报道组 吴培维 何苏鸣 董旭明 陈培华 徐贤飞 何乐敏 李茸 报道组 董时纲 陈醉)

  山村另类发展

  记者童颖骏报道组吴培维

  9月20日奉化裘村镇黄贤村

  重访黄贤村,差点没能认出来。这个7年前以村为单位开发省级森林公园的偏远山村,竟成了炙手可热的休闲旅游胜地。

  “去海上长城逛逛吧,那里有天坛,跟到北京差不多了。”村民徐贤忠自豪地招呼我们,“你们看,大变样了吧。”村里的宾馆建成福建土楼的模样,外墙用黄泥涂抹,四层楼高,可以接待150个客人。

  原来村里迁出10多家工厂后,农家乐慢慢营造出独特的“山寨”景点。曾经让我感慨“另类”的黄贤人,今天依然探索着独特的乡村发展路径。

  乡村理发店

  记者何苏鸣董旭明

  9月20日常山新昌乡新峰村

  新峰村有一处集市,大清早,就很热闹了。吴家春的理发店也开在这里。一间店面,两把理发椅,仅有的店员是他老婆。

  吴家春今年38岁了,原来一直在萧山开店。2年前为了两个女儿念书,全家搬了回来。

  理发5元,刮胡子2元。都是临近几个村的老主顾,早上生意好,基本上不断客。“别看店面小,卫生措施可是和城里一样好!”吴家春边忙乎边介绍说,“外面肯定比村里赚钱,可没空管女儿,好在乡里学校的老师不错,我们也放心。”

  网上吆喝苗木

  通讯员倪晓伟记者陈培华

  9月20日桐乡乌镇镇新翁村

  今天下午,走进新翁村苗木合作社,种植户沈荣德正端坐电脑前,“刚卖出了600株榉树苗。”

  别看他鞋子、衣服上沾着泥巴,可说起电子商务,却也头头是道。今年51岁的沈荣德,去年开始在阿里巴巴上营销苗木。

  “没想到,网络能这么快打开苗木的销路。”沈荣德说,现在有上海、苏州、安徽等地的客户通过网络找到他做生意,网络销售额已占到40%左右,形势很好。

  蚊帐里种蔬菜

  通讯员舒清海记者徐贤飞

  9月20日武义桐琴镇杨排村

  找到徐志忠,是在他家的“蚊帐田”里。“别小看了这蚊帐,有了它,菜价每公斤要贵三元呢!”徐志忠说。

  每年种菜,徐志忠恨死了病虫害。无意间得知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在县农业部门指导下,选定了6亩田,支起了六顶大“蚊帐”,试着种下了小青菜、豇豆等品种。

  没想到,“蚊帐”远比大棚好,阳光充足,还省下了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虫治病的工夫也省了。徐志忠说,明年他还要加大面积。其实多动点脑筋,增加收入的办法还是很多的。

  海岛小车热

  乐清日报记者何乐敏

  9月20日乐清西门岛南岙山村

  这是一块大约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空地,现在它正在变成一个停车场。

  村支书记章纪敏告诉我:“自从2009年,西门岛大桥建成后,越来越多的车开来岛上吃海鲜、游玩,岛上人家也不少买了轿车。”

  停车场,这在我们听来多么简单的字眼,在这里却承载着海岛上几代人的梦想。

  下午2点,正是最热的时候。家在停车场边上的渔民老章,帮忙搅拌水泥。他说:“村里搞建设,也要出点力。”他指着不远处的几个忙碌的身影说:“你看,那边的也是村民,大家都很热心呢。”

  老宅情深

  见习记者李茸报道组董时纲

  9月20日秀洲油车港镇马厍村

  今天早上,村民们都挤到了老街上的一处老宅子前。老宅子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嘉兴七烈士之一的龚宝铨的故居,经过几年的修缮后,今天正式开放了。村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事。

  今年56岁的村民沈惠民,从小就听说过龚宝铨的一些事迹,以前还常常在当时比较破败的老宅子里玩,他觉得现在“整条老街都修过了,环境好了,住着也舒服点。而且知道的人多了,来的人多了,我们在老街上做生意的应该也会好点。”

  祠堂变脸

  记者陈醉

  9月20日遂昌高坪乡淡竹村

  在淡竹村较为中心的位置,有一扇破旧的木门紧锁着,铁锈很重。

  “这曾是我们村的祠堂,现在送戏下乡时才打开。”村民告诉我,上一次开启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在这个贫困小山村,祠堂大门就这样默默紧闭着。

  不过,以后这里重开就不再是如今的模样了,村民说,里面会摆上乒乓球桌、健身设施等等。

  祠堂关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的进步。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桐庐环溪村启用村标 创新载体建秀美乡村
·【走基层】浙江农家书屋见闻:书香阵阵溢乡村
·乡村微日记:记者感悟之乡村记忆日日新
·记者笔下的乡村微日记:小村新事多 充满喜和乐
·乡村微日记:乡村风景各不同 朴素间充满了温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