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臧铯 记者 徐齐 陈潜 蒋一娜 陈醉 于洪海 陆遥 李茸 杨丽)
今天,谁带村民致富
臧铯
蓝锡旺的孤独、村会计吴秀金的无奈等待、汪土旺60岁了还像个“拼命三郎”,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山区缺人、更缺能人。贫困留不住人,因为缺人愈加陷入贫困,这个循环在欠发达地区至今难以破题。
在这次蹲点体验中,记者们发现,越是需要人才的地方越是留不住人才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过去,山外的世界还没有那么精彩,一些乡土能人还能在村里发挥作用,可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连青壮年都难见的空心村,更不敢奢望人才了。
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渴望突破瓶颈的愿望愈来愈迫切。村民们满心欢喜选了一些致富能人当村干部,希望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带着大家共同富裕。可是,如果他们一旦离开山外配套的资源环境,天天窝在村里,要致富又谈何容易?如果他们长期在外发展,不要说村级经济壮大,村里的事务又由谁来打理?这是欠发达山村的两难境遇,亦是当地村干部难以言说的苦衷。
在一些地方,一批乡土观念强、富有责任感的中老年村干部,成为欠发达山村的创业主力,他们确实也在改变着村里的面貌。然而,这支50后的队伍让人感动之余更有担忧,后继者又在哪里?这些年,随着生态经济理念的普及,也开始有一些有见识的青壮年到农村谋求发展,蓝锡旺可以算是其中之一,但从现实来看,这样的人实属独木难成林。
外面的人不愿进山来,山里人又在不断出去,谁来带领空心村发展致富?又有谁来参与建设?所有的资源要素似乎都“嫌贫爱富”,欠发达山村的人才瓶颈问题,其实已不仅仅是一个人才问题,更是一个“无人”的问题。
孤独的蓝锡旺记者徐齐陈潜
文成周山乡蹲点体验小分队
上周日,周山乡周垟村的一场农家乐项目“股东意向会”,在瑞安市内一家农家乐餐厅举行。村民蓝锡旺把村里的20多名青壮年村民,从四面八方一个个召集回来开意向会。
山村的会,为什么开到了瑞安城里?原来,这个村的大多数青年人都在温州市区、瑞安或文成县城打工,从地理位置上看,瑞安恰是一个中间地带。于是,蓝锡旺就选择在瑞安开会。
这样开在外地的“项目意向会”,对于周垟村村民来说,还是头一次。带来这种改变的,正是37岁的蓝锡旺。而蓝锡旺,是近年来村里唯一一个返乡创业青年。
第一次见到蓝锡旺,是我们在周垟村蹲点时列席参加的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多数出席的村民代表已是天命或花甲之年,只有蓝锡旺一个年轻人,靠墙边静静地坐着,瘦瘦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寂。他曾经搞过服装业、开过美容和修理店,在城里打工将近20年……今年3月,听一个在福建办炼油厂的朋友说他们那里缺原料,蓝锡旺就回到周垟村,承包了200多亩被抛荒的田地,开始试种蓖麻。
蓝锡旺觉得,在农村,有不少年轻人可以一展手脚的地方。此前,乡里一直觉得周垟村生态环境不错,又是畲族村,可以尝试搞特色旅游、办农家乐。但因为没人挑头,加上村庄整治尚未完成,就一直搁置下来了。蓝锡旺听说后,主动要求挑大梁,发动村民们集资。目前,项目策划书已经由乡里整理好送报到县里。
然而蓝锡旺有时不免感到孤独。目前这个有着900多人口的村,只有他一人回来创业,谈不上组建什么创业团队。“而很多事,仅凭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蓝锡旺说,比如村里想投资农家乐,首期投资额就要300万元,抛开钱不说,办农家乐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人手。
蓝锡旺说,很多时候只感到独木难成林。
忧心的张传荣记者蒋一娜陈醉
遂昌高坪乡蹲点体验小分队
走进遂昌县高坪乡箍桶丘村时,昔日平静的小山村有些新气象:康庄公路基本建成,水利设施正在新建,危旧房正在改建,污水管道正在铺设……
这一变化源自张传荣的到来。今年春天,张传荣高票当选村支书。“村民们希望我回来做带头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他说,是妻子的一番贴心话,坚定了他回乡谋发展的信心。
妻子涂根梅说:“你回去吧,好好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四季青的商铺交给儿子打理,新办的厂由我管着,你不用操心。杭州的生意会受影响,但村里能发展起来,就值得。”
张传荣回村后,浑身上下都带着劲,召集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及党员商议发展大计。然而,一屋子的党员,三分之二的人超过了60岁。老人们说起村里过去的情形,颇有怨言:“黄牛角,水牛角——心思各管各。”
原来,箍桶丘村由4个自然村合并组成,过去村两委班子心不齐,又受资源、交通、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500元。
更令张传荣苦恼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不要说发展急需的人才,连青壮年劳动力都严重不足。而他从前任村支书手里接过的,还有因建造公路欠下的30多万元债务。
寄托着全村人殷切期盼的张传荣,感到肩上担子很重,心急如焚。
无奈的吴秀金记者于洪海陆遥
庆元隆宫乡蹲点体验小分队
每天早晨,在张地村村口,村会计吴秀金带着一些热心村民忙着搬运石头,准备修建一个公园。这个全部由鹅卵石铺就的公园,将成为张地的一道观光风景线。
然而,村民做这些工作时,并没有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吴秀金告诉我们,旧村改造的资金是乡里给争取的,因为村两委的大多数干部外出,只好由他来牵头做一些具体的事项。他满心希望他们能回来指导,大家心里也能踏实点。
张地村的几位村干部都是村里的“能人”,对村里的事情也比较热心。但村支书因承包了乡政府食堂,现在长期住在乡里,村里一些事情靠电话联系。村委会主任经营一家竹木企业,同时也是山林承包大户,几个孩子又在广东等地做生意,也经常不在村里。村里的小学撤并后,场地原本作为村集体办公室,但这里长期无人办公。
其实,村民选中他们,就是看中他们的头脑和致富能力。但农村能人大量外流,从中选出的一些干部也概莫能外。
这两年,村民靠丰富的毛竹资源,收入有不少提升。但由于村集体经济为零,没有经济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再加上前几年村里头脑活络的人大部分搬离村庄,留守的村民致富能力不足,他们迫切需要有人来带领致富。
在这样的高山村,这副担子责无旁贷地压到了村干部身上。
忙碌的汪土旺记者李茸杨丽
开化长虹乡蹲点体验小分队
比起一般山区来,长虹乡虹桥村的经济算得上“多元”:特色产业有茶叶、清水鱼养殖、桑木耳种植、上山伐木、木材加工、来料加工等,村民们的就业也颇多选择。对此,村民们告诉我们,多亏了村干部们,特别是村支书汪土旺。
汪土旺上世纪80年代就在村里办过一家福利厂。2005年,经不住村民们的要求,54岁的他被选为村支书。2008年,汪土旺听说县农科所有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的项目,便多方联系,并带头啃技术、跑市场。在他的牵头下,村里有13户桑农开始栽培黑木耳,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村民说,在他带领下,村容村貌变化很大,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实行卫生责任制,村里干净多了。
在村里蹲点一个礼拜,我们看到村干部每天从早到晚,精力旺盛地忙于村里大大小小事务。61岁的村委会主任邱水尧,每天5点就起床了,先去村里来料加工基地的工地上转转,再去村部处理些事情,不时还要去乡里、县里走动,晚上还要去村民家里走访。
虽然虹桥村的村干部身上有这股劲头,但我们的发现不免有些失落:整个村干部班子18个人中,50后和60后加起来有15人,绝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正是他们在村里挑大梁。可是,等这拨村干部们再也干不动的时候,怎么办?汪土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县城里,就剩他和老伴在村里,而其他村干部也都是差不多的“空巢家庭”。现在,每天忙忙碌碌,他偶尔也会迸出“去女儿身边享享福”的想法,不过,一想到村民们的热切盼望,他就放弃了。
“村里现在已经留住不年轻人了,村两委班子里只有两个70后和一个80后,一时也找不到新人加入,我们每天都忙碌,只能争取自己还干得动时,为大家多做些事。”汪土旺和其他村干部都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