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1日讯
对于外地人来说,要理解一个地方的市井精神,藏匿于寻常巷陌中的小吃或许是最好的读本。难怪吃客沈宏非说,他靠在街边的电线杆上吃牛杂时,看到了中国最美的十字路口。
但对于推荐者来说,回忆总是大于发现,一个画面、一种乡愁。
推荐人:零点红狐(温州资深美食记者)
零点红狐真名黎青,自称“笑傲”吃场10多年,付出的代价是长胖了10多斤。
因为工作的先天优势,她与当地的一些美食爱好者、大厨组建成了一支“民间美食狗仔队”。
一开始,“狗仔队”只在温州城里吃,骑个自行车,和一帮吃客们跑遍大街小巷;2002年以后,温州私家车多了,他们就开始开车去各县城找吃的。
“那时候吃客少,我们几乎是吃一个地方,红一个地方,温州市民都跟着我们吃。”
吃遍温州后,黎青下定决心吃遍浙江,甚至全国。只要有美食的地方,都有她带队的身影。
“不久前还飞去大连、武汉、西安等地当吃客,出门在外,美景对我似乎没有太大诱惑,我的旅游方式是边走边吃。”
【温州】打更馄饨
晚上10点,馄饨出街
2006年,我住在温州市区飞霞南路一带,因为写稿,晚上往往熬到半夜。
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正埋头写稿,安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笃笃笃”的打更声。
温州到现在还有打更吗?觉得很奇怪,便探出头去,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只见一位老伯骑着一辆三轮车,在车头放个大竹筒,用一根木棍敲着。
这时一楼有人叫了:“老师伯,馄饨哎。”
“原来是卖馄饨的。”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肚子饿了,立即来了精神,穿着棉睡衣和拖鞋,拿了钱包,“啪、啪、啪”地跑到楼下。
小三轮车斗里载着小贩的家当,两三个热水瓶,煤炉灶上还烧着水,一个简易的木制橱柜上摆满了碗碟以及装佐料用的器皿。
这馄饨和我其它地方吃到的馄饨不同,皮薄肉鲜、佐料讲究,除了馄饨本身,通常还要有菠菜、紫菜、香菇丝、蛋丝和虾米,最后洒点黄酒和葱花,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正宗温州馄饨才算完成。
冬天的夜晚,有这么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捧在手里,就仿佛回到了读书到半夜时,妈妈烧了夜宵放在我手里的感觉,很温暖。
碗中的馄饨在翠绿的菠菜映衬下犹如水中芙蓉吐馨,悠悠地冒着热气,飘着香味。尤其是浇盖在馄饨上的浇头,五彩纷呈格外夺目:黄黄的蛋丝,紫紫的紫菜,红红的虾米,绿绿的小葱,太诱惑了,只要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嘴的清香足以叫人窒息。
后来我才知道,这馄饨担一般是晚上10点以后就开始走街串巷,从此我就和温州的馄饨担结下了缘,一直没有变。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文/摄
【台州】大人豆面碎
在台州临海,人人都知道临海中学隔壁的“大人豆面碎”。
这家小吃店,店面很小,经营十余载,只做夜宵,只做豆面碎,却生意兴隆。
豆面碎其实是番薯粉丝,据说这边第一代做豆面碎的老板身形魁梧,体型相当于常人两倍,所以叫“大人豆面碎”。
在制作上,先用慢火熬新鲜筒骨,经过数小时,将骨头里的精华全都逼进汤里,然后再下番薯粉丝煮熟,面和汤就已经有了诱人的香气。
配料更是锦上添花。临海中学隔壁这家,小肉丸子、鲜肉面结皮、凤爪、鸡翅、牛肉汤、小肠卷、鸡肫、牛筋……让人眼花缭乱。
驻台州记者 陈栋 文/摄
【宁波】龙凤金团
龙凤金团是浙东一带妇孺皆知的传统名点,宁波有句话“金团吃到豆沙边”,表示事情快成功了。
相传宋高宗赵构逃难到明州(宁波),饥饿难忍,鄞县一位村姑给了他一个有馅的糯米团子。后来为了报答她,赵构规定浙东女子出嫁时可乘坐龙凤花轿,糯米团子也被封为“龙凤金团”。
古时候,做金团都用糯米粉、粳米粉,按天气冷热下缸浸水,捞起之后再用清水去酸汪味,然后磨成粉。
如今,在宁波“赵大有”就可以吃到龙凤金团。馅子是用豇豆或黄豆做,还要加点糖,炒得透而不焦,适量的橘饼、瓜子仁、橙丁、红绿丝、桂花等,也让金团的味道更香甜。
驻宁波记者 邹洪珊 文/摄
【金华】油膜葱花肉
油膜葱花肉是金华汤溪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点心,只有山里的农家乐才能尝到。
客人到了汤溪农家,酒桌上必有葱花肉。主人会借这道点心让客人猜“酒谜”,猜猜制作这道点心的原材料是什么,几乎无人能中。
其实,谜底“油膜”是猪的“肚里货”,也就是肠与肠之间的粘连物,俗称花油,一般菜场已经很难买到。
不像其他地方用豆腐皮来包葱花肉,汤溪葱花肉坚持用油膜,用本地人的说法,炸出来的口感有点像麦当劳里的“派”,只不过这个味道,是带着葱香和肉香的。驻金华记者 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