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120”救援队24小时待命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记者 麻雪莲) 下午3点多,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大厅,报关员小檀点击鼠标就查了报关进展,他赞道“窗口服务越来越贴心”。
目前,宁波53个市级部门的5200多个窗口单位、电力等26类服务行业、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以为民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做渔民的守护人
石浦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这里的渔民兄弟有守护人。每当海上遭遇外伤、急病,一支海上120救援队全天守候,随时准备出动。
10月3日上午,一只渔船发生火灾,多名船员被烧伤。这只渔船是在前一天夜里起火,因风浪太大,雷达信号消失,着火第二天才被路过渔船发现。
刘磊等3名救援队员接到急报,5分钟内,120救援队整装出发。当天海上风力10级,救援船经过2个多小时颠簸抵达,刘磊3人立即跳上渔船,抢救伤者。
当救援船返回码头,两辆救护车等候在岸,立即将受伤渔民送入医院抢救。“只要看到了白大褂,我们知道,自己得救了。”一位渔民说。
这只“海上120”救援队于2005年成立,由石浦台胞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渔政船员组成。救援队已累计出海220余次,救治伤者250余人。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浦台胞医院救治过不少台湾渔民,李永才医生作为海上救援的亲历者,与被救的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友情。
如今,救援队延续了几十年的守护精神,在海上救死扶伤。队员有6名青年党员、9名团队,都是来自一线的医生和护士。
对队员们来说,风浪让海上救治困难重重。有时出海十几个小时,不晕船的人也会吐得一塌糊涂。“伤者排在第一位。”医生肖中勇来自四川,吐得体力透支,也使劲往脸上泼凉水,让自己保持清醒。船体摇晃得厉害时,医护人员会把输液针头扎在自己手上。
出海救援既苦又险情四伏,年轻的守护人却倔强地说,“我们必须去!”肖中勇说,每当救援船接近,听到渔民兴奋地呼喊“医生来了!医生来了!”,他突然明白救援队带来的,是一种生的希望。
台胞医院“海上120”值班室的灯亮着,在夜里像一盏灯塔。
宁波海关推出便捷服务
通关进入“读秒时代”
每天下午三四点,是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繁忙时刻。办事大厅人来人往,窗口前却没有喧嚣的长队。
报关员小檀伏在大厅的一台电脑前,熟练地点击查询系统,关注今天提交的申报单据。“还有几个单没有放。”通过查询系统,小檀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秒的进展,然后预估时间。
航运中心被形象地称为“航运大超市”,是多个部门、企业的集聚地,实现了“一条龙”口岸服务。
目前,中心共有口岸打私办、宁波海关、宁波检验检疫、海事、物流规划院、宁波港集团、电子口岸公司以及船舶代理、货物代理、报关、报检、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航运服务单位70多家,260多个窗口,800多人。
创先争优,窗口先行。一至三楼的两百多个对外服务窗口内,服务人员面带微笑,自助查询处、政务公开栏一目了然。中心压缩企业“大通关”时间,使通关迈入“读秒时代”。
在实行分类通关改革后,企业通关提速。海关对信誉好的企业和低风险快速放行货物采取电脑审单、快速验放,对高风险货物的报关单证则实施重点审核,加快了诚信守法企业的通关速度。
目前宁波口岸2000余家A类和AA类企业率先从分类通关改革中受益。“诚信企业的中低风险货物从报关单证拿进来、审核到放行完成只需几秒时间,以前则需要两三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宁波海关现场业务处副处长苏家宝介绍。
中心的各单位推出多种贴心服务:宁波海关推出“全天候通关模式”,创立“通关我帮您”服务平台,严格落实报关单打印签发“三日”承诺制,开通“关企交流”QQ群;宁波检验检疫局推出报检受理、计收费、通关单签发、小提单放行的“一条龙服务”,口岸业务的“多点报检、选择查验模式”,“银检通”缴费方式,“产地证政策咨询”QQ群;宁波海事审验中心则推行“八个零工作法”、开展静态执法“六个一”、“文明岗位之星”评选,建立“海事危险货物交流”QQ群……
宁波美通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欣颇有感触,“窗口延伸的服务平台,节省了时间,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光明村服务中心,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服务窗口就在身边
15日上午,镇海区庄市街道光明村的葛伟芳拿着身份证,为3位租客办理居住证。在村民服务中心待了5分钟,葛伟芳准备离开。“我只要提供身份证,村里有专人代办,下午把居民证送到家里。”
把服务窗口设在群众身边。镇海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将服务大厅下移基层,打造全覆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光明村便民服务大厅,开设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救助等多个窗口。“将行政服务重心下移,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日常事项,全部纳入村(社区)服务范围。”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斌介绍。
先建平台,再拓展服务领域。光明村投入650万元建造了生活服务中心,内有菜场、超市、健康医疗服务站、信用社等。
这天,值班王医师如约来到服务站,热情地为干大娘测量血压,一边嘱咐老人多休息,注意饮食规律。在中心二楼,外来务工子弟张家姐弟正埋头做作业,3位小老师认真地辅导功课。一问才知,小老师来自宁波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每周休息日进村做义务辅导。
“将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李斌说,前移基本服务、创新个性服务、优化办事流程,镇海正构建一个快速响应的为民服务体系。
棉丰村地处镇海炼化区域,商贸、工业园区集中。多年土地征用造成农民就业难,常有村民找干部给安排工作。去年,村两委在村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大厅开设了职介窗口,解决失土农民、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窗口成立一年多,介绍了近千人到周边企业就业。去年夏天,山东人王庆玉在窗口登记,不久找到一份勤杂工作。10月,他突发心肌梗塞。在抢救和住院期间,村干部多次探望。在他出院后,职介窗口还送上了病假工资,和生活补助。
窗口工作人员多次与王的单位沟通,给他安排了强度适当的新岗位。王家上下很感动,多次到窗口表示感谢,“你们为我这个外乡人做的,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