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金”——义乌文博会构建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性平台
在义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博会的出现可谓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办于2006年,是当时浙江省首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由于合理定位,着力创新,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展会。
2010年,德国籍商人马瑞第三次参加义乌文博会。刚开始,他只是和朋友一起到义乌市场批发些日用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义乌有个文博会,就和朋友一起前往参加。“文博会太让我们感到意外了,有那么多文化产品聚集在一起。”马瑞说。
很快,他就发现了蕴藏在文化当中的巨大商机。第一年,他采购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商品销往本国,马上一销而空;第二年,他采购的中国文化产品还销到了英、法等国。“文化是个好生意!”马瑞用生硬的汉语说。
在义乌文博会,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好看的“标签”,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远未散尽的2009年,义乌文博会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年,共有来自国内24个省市以及韩国、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683家企业和68206名专业观众参展(包括4669名外商),成交额18.49亿元。
“义乌文博会的产生是必然的,就像烈火在燃烧过程中需要燃料,而文博会,就是义乌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燃料。”义乌市文广局办公室主任应治中如是说。
应治中告诉记者,06年时,义乌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一个不错的阶段,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就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推广;此外,义乌又是一个会展非常发达的城市,会展经验丰富,展馆设施齐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义乌文博会应运而生。
义乌文博会现场
2010年,在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义乌文博会实现了从“地方队”跻身“国家队”的新跨越,首次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展会的经贸性、实效性和外向性更加凸显,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特色和优势愈加明显,成为中国文化行业的盛会之一。
文博会还充分借助义乌强大的国际经贸窗口作用,通过汇聚文化产品,搭建中外交流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交流合作。文博会每年都吸引来自也门、印度、韩国、香港、台湾、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客商前来采购。
展会外贸成交额逐年增长。2010文博会外贸成交额16.90亿元,增长率高达55.05%。此外对外经贸交流合作也逐年增多。
随着办展经验的逐渐增多,义乌文博会执委会也在努力增加展会的文化味, 2011年展会一大亮点是第二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地引入,展出全国27个省区市的近400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义乌文博会的文化特性。据统计,非遗馆设置了400多个展位,吸引140余家企业。在许多非遗展位前,有大量游客聚集。
值得注意的是,义乌文博会在引进文化配套活动时,还充分考虑了对产业的助推作用。近年来,浙江各地包括义乌在内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创意价值链和生产线结合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交易不足等问题。
为了让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更好的弥补和延伸,2011年义乌文博会力邀创意园区、研发中心、大专院校等作为参展商进驻,让创意产品与市场充分接轨,让创意企业与义乌市场上众多文化产品、动漫衍生品等生产厂家亲密对接,搭建起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对接平台。
配合这一思路,展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21所高校合作,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意成果邀请展,构建起了全国大学生创意成果的展示、推介与交易平台,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