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洗猪圈
浙江在线·浙商网12月28日消息 (记者 金靖) 2011年12月21日上午,象山县四洲头镇海边的一个养猪场里, 24岁的双胞胎兄弟朱海航和朱海行正在自己家的养猪场给新出生不久的小猪打针,哥哥将小猪小心翼翼地抱着,弟弟则拿出针上药,试针、注射动作娴熟。
而在一年前,朱海行还在宁波市一家公司从事电子商务工作,一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了一名颇为专业的养猪户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浙江本地的养猪者后代,或是嫌“脏”怕“臭”,或是留恋都市的现代化生活,多数都不愿子承父业,因此,浙江本地猪场普遍都面临着接班人的难题。
而这两位年轻人却毅然放弃了都市的繁华,而选择留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回到了养猪场里。
检查小猪
“猪”一代:十八年艰辛养猪
两位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为何会选择回农村专心养猪,这得从他们的父亲谈起。
今年54岁的朱兴平是象山县四洲头镇田边村人,跟大多数当地人一样,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其就开始在外地打工。
此后,由于照顾两个刚出生的孩子上学的需要,其放弃了在宁波开拖拉机的工作,回到象山,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
“1993年,凑了1万7000元钱进猪崽开始养猪的。”朱兴平说。刚开始养猪时,他因没有经验,六头母猪,两头怀孕,其余四头失败。
后来,朱兴平只好继续借钱,从天台养了42头小猪,结果第一年养猪并没有产生什么利润。第二年情况开始好转,朱兴平的猪越养越多。当时,他的想法是,在第三年的时候,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有个大丰收。
不过事与愿违,1996年,当朱兴平兴奋地把买猪人带到猪圈看猪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他的猪因此而染上了疫病,“当时都是快出栏的猪啊,就这么病了了,一下子死了30多头。”
当看见辛苦大的猪就这么死了,朱兴平的妻子伤心欲绝,朱兴平欲哭无泪。这个艰辛的过程,被两个孩子深深地记入了脑海中。
在这次事件中,朱兴平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他的猪被传染了疾病。“那个事情后,不管什么人来我都会严格消毒。”此后,他的猪就没有再出现过出现过大面积死亡了,甚至连个别死亡都很少。
此外,在吃了这个亏后,朱兴平潜心专研养猪的技术,向人学习养猪的经验,十年时间,他跑遍了整个象山地区,向别人请教养猪经验。因此,他自己也摸索得出了一些养猪的经验。如今,远近的养猪户,经常会为了猪病的问题专门跑过来请教朱兴平。
“仔猪的成活率需要达到99%,才能够赚钱。现在我养的猪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朱兴平说。
经过十几年的养猪,朱兴平对猪市场的行情判断和把握有了很丰富的经验。现在,朱兴平的养猪场占地6多亩,年出栏2500头左右,全面供应象山地区的猪肉市场。
“18多年的养猪经历告诉我,养猪是能致富会有前途的。”朱兴平这样说。
喂食
“猪”二代:扎根农村投身养猪
双胞胎兄弟朱海航和朱海行,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养猪,上中学时,他们除了上课,就在家里养猪场帮忙。
“应该说,我们已经习惯和猪待在一起了,我们跟猪已经有了很亲的感情。”弟弟朱海行开玩笑说。
去年,朱海行从金华一所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宁波一家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工作,工资待遇都还不错,但是在其父亲的建议下,最终,他选择了辞职,回到象山农村养猪。
“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农村养猪,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朱海行说,他这样解释为何会选择回家养猪。
“现在丁磊都开始养猪了,养猪只是赚钱的方式不一样,养猪养的好同样有好的收入。另外,我们家里也很缺人手,需要帮忙,所以就决定回家来好好养猪。”朱海行说。
现在,朱海行兄弟俩跟着父亲养猪,还用上了自己学习的知识,哥哥朱海航是学网络技术的,他正在准备给自己家的猪场建一个专门的网站。
弟弟朱海行在大学里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也因此掌握了一些网络营销知识。如今,他经常从网上查询猪市价格行情,并建议父亲及时的调整价格
“以前我们工作的时候,比如搬运饲料都是手工抬的,现在在我们的建议下,父亲也逐渐改变观点了用自动化了。”朱海航说。
“把旁边的地承租过来,把规模扩大,建立猪粪、养鸡、果园的循环经济。”朱海行则这样说。
当问及他们未来的梦想时,两兄弟颇为默契的回答,养猪致富,首先成为象山的大户。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也提出,政府应该关心,中国下一代谁来养猪。在国外,农场主是稳定的阶层,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比较稳定。
但在中国,标准化、职业化的养猪还未成主体。“政府应承担这样的工作,引导、培训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