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春节临近,记者走进保障铁路春运的关键岗位,体验一线员工的辛劳——
你在暖途,有他们默默付出
2019年02月01日 17:53:56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夏丹 张帆 李丹超 通讯员 蒋雨鸥

  编者按:流动的中国年味日浓。每一个为梦想打拼的异乡人,内心都有声音在呼喊,那就是故乡的召唤。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票没票,回家过年!拼搏有多用力,归心就有多热切!也许,这就是今天春运的全部意义。无论顺流逆流,它承载了对团圆的渴望,喷发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家文化的磁力。

  曾经,一票难求,回家路漫漫。如今,高铁四通八达,“拉近了”故乡。我们回家的路畅了,回家的心也亮了。

  有一种幸福,叫人在暖途。这份舒畅背后多少人在默默地付出?这份归心又饱含多少热望?年前,本报记者走进车站,登上列车,感受这场大流动背后那些人的坚守,听风尘仆仆的还乡人讲打拼的故事,也在属于自己的旅程中感受着春运的变迁与温情。

  他们,是进站口里朝你微笑的检票员,是驾驶室里带你一路飞驰的高铁司机,是浙江最大的4S店里,为列车做维护保养的维修工。为了保证回家之路的畅通,他们在你不曾留意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们是春运路程中最可爱的人。

  东站进站口:

  人脸识别上岗 春运少见长龙

  “旅客朋友们请这边通过,身份证先拿出来”“后面的旅客请排成两队”“前面的窗口也能通过,请往前面走几步”……1月25日上午9时35分,杭州东站又迎来一小波客流高峰,正在北进站口26号人脸识别通道口执勤的张德净也随之忙碌起来。

  今年春运,杭州东站首次启用人脸识别设备,不少旅客正在适应中,因此车站在每个人脸识别通道口都配备了工作人员进行有序引导。“真是便捷多了!你看,快的话两秒一个人。”工作间隙,张德净扭头对我们说。

  这新鲜玩意儿,我们其实已经提前体验过了。春运开始前不久,我们去桐乡出差,刚好赶上杭州东站新启用人脸识别,身份证往机器上一放,瞬时听到滴的一声,顺利通过,又快又方便。不像从前,需要缓缓通过弯了几道弯的隔离栏,才能走到实名制验证通道口,将火车票、身份证一并交给工作人员查验。

  因工作关系频繁乘高铁出差,我们深知从取票到上车整个流程中,实名制验票这个环节耗时最久。“我们感觉,单这一个环节,人脸识别就能比平常节省5到10分钟,更别说春运、十一长假这样的客流高峰。”我们向张德净求证。

  “看来你们还真是铁路常客,确实是这样。2015年底我从高速检票口岗位转到实名制验证通道口。我们人工验票最快也要3到4秒,但旅客用多长时间排到我这里真不好说。”张德净说,其实她最怕旅客排队,一看到旅客排长队,额头上直冒汗。去年春运期间,同样是在北进站口,有一天客流高峰时队伍一直排到了马路上。“但是没办法,每一张票、证都必须认真核对。像去年春运最高峰的一天,杭州东站4个进站口22个实名制验证通道口共核对了24.9万张票,也就是每个通道口平均1.1万多张票,都是肉眼一一看过来的。”

  这一切,在今年杭州东站南北进站口启用人脸识别后大为改观。“从1月21日春运开始到今天,南北进站口还没有出现排长龙的现象。节前客流高峰结束后,东西进站口也将陆续装上人脸识别设备,这样到返程高峰时,旅客们的整体感受会更好。”张德净说。

  上午10时过后,一波客流高峰结束,张德净稍微能放松一下。这时,她看到手机上有丈夫的未接来电,急忙回拨过去,“宝宝怎么啦?”电话刚接通,张德净就急切地问。好在那边要说的是其他事情,她因紧张而紧绷的脸庞马上舒展开来。

  原来,她才13个多月大的宝宝前几天发烧了,这几天虽退热了,但还在咳嗽流涕。“两个多月大时得过一次肺炎,所以只要他一咳嗽我就很担心……我们这个岗位很特殊,像我今天早上8时报到,一直要到明天早上8时下班,每三天轮一次,也就是说一年有120个晚上不在家,无法照顾宝宝。”说起这些时,她的眉头皱了皱,透出一点忧虑。

  “请问火车站里面有吃的吗?”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走过来问。“有的,中餐西餐南北风味都有。” 张德净笑着回答阿姨。

  “谢谢你啊,姑娘。”阿姨对张德净道谢后迅速通过。看着阿姨的背影,张德净心里的甜漾到了脸上。“现在旅客素质越来越高了。从前排长龙,旅客常因焦急生抱怨,如今向我们道谢的人多起来了。其实,我们和大家想的一样,就是大家都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回家团圆。”

  这只是张德净无数繁忙日子的一个片段。每个工作日他们的步行数都在2.5万步左右,每个工作日意味着他们将一夜无法陪伴家中爱人稚子。看着张德净认真工作的样子,我们心头掠过一丝愧疚。曾几何时,因为排队太久,我们也曾向他们抱怨,如今方知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今年返乡的你们,看到他们也请给一个微笑。

  高铁驾驶室:

  司机都是“处女座” 争分夺秒去“算计”

  1月27日20时33分,宁波站,离G9342次列车发车还有一个小时,杭州机务段动车组司机汪小厦对了下时间,戴好帽子、拉上行李箱起身出发。

  跟着汪小厦从办公室奔向站台,着实有些费劲,庆幸的是一身制服小跑的帅小伙总能吸引旁人的注意,要找到他不难。十来分钟后,汪小厦赶到站台,和留守在高铁上的司机完成交接,他走进驾驶室开始整理“行囊”,并主动打开话匣:“怎么样?跟你想象得不一样吧?”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高铁驾驶室,眼前所见和来之前设想的高科技感全然不同:除去操作台,可以活动的空间仅两三平方米,个子高一点的司机想要坐到驾驶位上还得窝一下身子,仅有的一把座椅也并不舒适。看到我们的疑惑,汪小厦笑着说:“开高铁没你们想象得那么高大上,这份工作其实很枯燥单调,驾驶室的设计正是为了保证司机最大限度地专注。”

  汪小厦向我们比划着:前挡风玻璃的弧线设计看上去压抑,却能方便司机注视前方,第一时间观察远处有没有异物;座椅虽不舒适,却能让司机正襟危坐,脚下那块30秒必须踩一次的踏板时刻提醒司机打起精神安全驾驶;活动空间小,司机才能心无旁骛监测仪表。

  开足公里数、考出几本机车驾照、心理素质过关才能“晋升”为一名动车组司机。进入杭州机务段6年,今年是汪小厦第一次以动车组司机的身份参与春运,他告诉记者,相比以前普通列车一天开一趟,动车组司机一般要开五六趟,神经一整天都绷得紧紧的。“早上在杭州、中午在宁波、下午在温州、晚上又到了南京,一个司机每天要运送一万多人,保证乘客的安全顺畅容不得一点马虎。”

  春运,因为遇上高铁,这场人口大迁移变得更富温情,不在于多架起几条回家的路,更在于外出打拼的人对家的思念被高效出行温柔以待。这份温情的背后,是每一个高铁掌舵人近乎严苛的自我加压。

  “绝对守时、细节控,每一个动车组司机都是‘处女座’。”汪小厦告诉我们,高铁准点是一条铁律,早点或者晚点都会影响其他线路列车的运行,所以他们在驾驶途中会争分夺秒去“算计”该开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每次汪小厦驾驶高铁的时候,他在驾驶室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一旁的摄像头记录下来。如果你查看监控,会发现高铁运行全程,除了监测仪表,汪小厦要全程注视前方,观察远处有没有异物,“即使是一点点塑料薄膜勾住电网,也要及时降弓、汇报,防止影响列车正常运行,司机要练就一双千里眼,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说话间,汪小厦拿出了动车组司机人手一份的“行车十件套”,其中包括无线电对讲机、提示牌、工作手册等。我们发现,他的工作手册上记录着每次出行任务的情况,细微到给每个站点开哪侧车门做上不同颜色的标记,提醒自己每次停站和站台指定的车厢位置控制在一根烟的误差距离。“这些不厌其烦的重复,都是为了让乘客能有更好的乘车体验,能够准点安全到站。”

  在杭州机务段,汪小厦被称为是“最想家的人”。90后的他去年刚当上父亲,老婆和孩子都在老家安徽黄山,而他主要值乘的正是杭州东到黄山的高铁列车,每次到达黄山站,汪小厦都会习惯性地在高铁站遥望下家的方向,匆匆之间,马上又要驶出黄山,值乘高铁返回杭州。

  “G9342司机明白!出站凭证好了,车门关门,到点开车!”从站台往里看,高铁驾驶室里汪小厦身姿挺拔、目光炯炯,伴随一系列手势和口号汪小厦慢慢发动引擎。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汪小厦将带着身后3000多人返乡过年。

  高铁动车4S店:

  高铁护理员 夜行两万步

  2019年春运的第6天下午5时半,我们跟着匆匆扒了几口晚饭的于海涛,驾车出门上班。

  车水马龙的杭州文晖大桥下一个老旧小区的尽头,有个不起眼的道闸,穿过道闸是一片横在防护网中的纵横交错的铁轨,有列车呼啸而过。沿着轨道方向转个弯,便能看到一栋巨大的厂房横跨在轨道之上,这里便是于海涛工作10年的地方,铁路上海动车段杭州动车所——目前高铁网上奔驰的高铁、动车在浙江唯一的家。

  年近不惑的于海涛看上去既年轻又精神,但已是近20年的老铁路工人了,是手底下带着60多号工人的工长。就在那栋巨大的厂房里,每个工作日的晚上,他和同伴们要给奔跑了一天的高铁、动车维修保养、让它们恢复活力。

  “我就是这个浙江最大4S店——高铁动车4S店的员工。”于海涛打趣道。“高铁、动车看车型一天或两天就要维护保养,到一定时间或公里数,还要按规定来这里检查修理更换部件,这里也是目前浙江唯一的高铁动车4S店。”

  傍晚6时40分,麻利换好工装的于海涛准时到边上的会议室开会,受领当晚的班组工作任务,听取所里的要求。短短十分钟后,会议结束;而此时,具体工作安排已通过调度系统,同步传回班组分解落实到每个当班维修工。

  6时54分,于海涛回到班组活动室,这里聚集着五六十个今天同样夜班的工友和协作单位、高铁动车工厂的代表,每个人都已拿到了派工单,忙着记录注意事项。

  “我们这里每个工作流程已标准化、规范化,每个步骤、工序要落实到人。”于海涛指着角落里的记录仪说,“这东西拍下来的记录,从所里、到段里、到路局都可以随时调用检查,看看有啥不规范的。”

  2007年,于海涛被选中成为浙江第一批动车维修工,在国内的几所大学集中学习了近半年,从理论到实践经过了严格的强化培训。“那时动车还是个新事物,就几个型号。”于海涛说。

  轰鸣声中,晚上7时34分,今晚检修的首趟动车缓缓驶进厂房,接着第二列、第三列……500来米长,拥有8股轨道的巨大车间里立刻热闹起来。有检查轮毂的、有在车头查各种控制系统的、有在车厢检查各种设备乃至照明灯亮不亮、卫生间坐便器通不通的,还有爬上车顶检查、清洗动车组头上的大辫子——受电弓的。

  我们跟着于海涛弯腰爬过狭窄的车底通道,青工俞良杰正打着手电仔细地检查着车轮。“每个轮对的单侧,就要检查10多个点位,看看刹车片厚度够不够?固定的螺栓有没有松动?沿着400多米长的动车边查边走,爬上爬下,一班下来,每个员工起码要走上两万多步,这样常年健身,我们这里的小伙子没有一个胖的,都比较精神。”于海涛笑着说。

  晚10时40分,首趟动车检修完毕,缓缓驶向停车场。来不及歇口气,又一趟动车驶入填补空位。我们了解到,所里正常一个晚班要检查维护十六七趟车,如今春运时节,要维护的车辆更多些,每股轨道一般要换两三趟车上线检查。

  “这会儿夜班的高峰才开始呢。”于海涛说。春运浙江境内每天跑的490多对高铁动车,大约三分之一是在这里检查维护,每列车一天要承担好几趟高铁、动车的车次。“维修保养必须认真仔细,保证每天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动车车况良好,这样旅客坐我们保养的动车会更舒适,高铁的运行效率也会更高。”

  次日凌晨4时01分,铁路杭州机务段高铁司机周琦驾当日首趟动车离开杭州动车所驶向杭州东站枢纽,而于海涛仍在车间忙碌,“到上午9时所有入库检修的动车离开投入春运,我才可以交班。”

标签: 动车;人脸识别;春运;进站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