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 24年守护一座纪念碑
2021年04月25日 14:46:16 来源: 衢州日报 记者 毛慧娟 报道组 丰莉莎 刘威 通讯员 蒋涛

  4月15日上午,衢江区太真乡千里岗山脉深处,青山和松柏掩映下的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一区委旧址纪念碑庄严肃穆。张康龙老人身穿迷彩服,弓身整理着松柏之间长出的野草。

  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与这块红色纪念碑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四爷爷张永裕就是当初第一区委的委员,他的父亲是第一区委书记程明生的通信员、地下党员;上世纪90年代,在纪念碑落成前,他多次写信给当时的衢县县委党史办,转述父亲讲过的红军故事;1997年纪念碑落成后,他又主动承担起守护工作,为一拨又一拨来寻访红色印迹的游客讲述红军在山里与敌人浴血奋战打游击的故事。

  一份血与火的红色记忆

  “有了这个纪念碑,就算为家里的长辈正名了!”张康龙说,纪念碑是对这片土地上革命故事的最好铭记。

  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在开化舜山召开会议,决定开辟千里岗游击区。同年10月,中共衢(县)遂(安)寿(昌)中心县委正式成立,中心县委下辖6个区委,其中第一区委就设在如今的太真乡华坑村石柱岗背自然村。

  “当时第一区委共有5名党员,书记为程明生,委员为斋公和张永裕,张永裕就是我的四爷爷。”以前父亲留下的故事,加上后来查询和多年来一遍遍的讲述,让张康龙对过去这段历史如数家珍。“那个时候,我们石柱岗背也就那么几户人家。第一区委就设在下面一个山垭口的茅棚里。”张康龙说。区委成立后,张永裕把祖上分给他的房屋、土地变卖,获取的资金全部资助给区委,作为革命活动经费。

  第一区委成立后,大力开展革命宣传,扩大红军影响,组织华坑村的群众为红军游击队带路、提供情报、掩护伤员、筹粮送饭。张康龙说,当时华坑村的保长都是地下党,国民党一度认定华坑村有红军活动,准备调集部队进行围剿,“枪支都已经在运往隔壁银坑村的路上了,红军提前得到消息,就跟村里约定在一个晚上故意朝天开枪,假装我们村在‘剿共匪’,从而逃过一劫。”

  红军活动的蓬勃开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在当地开展封锁联剿,第一区委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地下革命活动也被迫停止。张永裕被捕并被押往县城刑讯,但他没有吐露共产党的秘密,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两年多后,他才被放回家中,可原来联系的人都失踪了,他就此潜伏下来。直到解放后,当时的衢县县委一份地下党组织名单公布,张永裕的真实身份才为人所知,当时他已经60岁了。他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知道,他早晚相见的侄子——张康龙的父亲张思义,也是一名地下党员。

  1990年8月,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二区委旧址纪念碑在灰坪乡上坪田村落成。“当时我就想着,第二区委都有纪念碑,我们第一区委也要有。”说到这个,张康龙特别懊恼,1994年,当时的衢县县委党史办到他家征集党史资料时,他因为在山上干活错过了。

  “回来后我就开始给他们写信。”张康龙说,当时没几个人知道当初地下党在石柱岗背活动的具体事情。他先后写了十几次信,讲述第一区委的故事,还多次找到乡里盖章。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第一区委活动的细节进一步丰富,也推动了第一区委旧址纪念碑在1997年的7月1日正式落成,为香港回归和党的生日送上一份厚礼。

  一位老党员不变的承诺

  “这个碑立在这里,我们是党员,我们不管,那谁来管啊。”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纪念碑落成之后,张康龙就主动当起了义务守护人。

  “从我家这里走过去,就十来分钟路程。只要没事,我就会走过去转转,拔拔草、清理树叶……”张康龙回忆说,1997年建设纪念碑时,只有2000元资金,“买块石碑都要800元,资金很紧张。当时我们村的人只要有力气的,都来参加义务劳动。”

  在张康龙家里,记者看到了他收藏的多份关于这座纪念碑的报道。记者还在其中发现了一封来自中共衢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的回信,信中提到在石柱岗背建立第一区委确是史实,只是当年的具体活动一直未查清楚,希望张康龙能提供更多关于当年红军(地下党)活动的情况和当事人回忆等。

  “我家里有很多当年地下党(红军)留下的老物件,就陆陆续续捐到当时的衢县文物馆。你看这里就提到捐献的衣物和匕首。”

  “这些红色故事、红色记忆,如果我们不传承下去,年轻人就不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2002年入党的张康龙,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乡里的优秀党员,他家里还收藏着历年的优秀党员荣誉证书。“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的党性是坚定的。”在采访中,张康龙说。

  今年,乡里计划对第一区委旧址进行改造提升,把进山的路拓宽、硬化,打造红色节点,这就涉及到一些土地政策处理问题。在乡里还没有开始进行相关工作之前,张康龙就找到乡里的干部表态,说如果其他村民不同意,他可以先跟村民换地,然后他把自己的地无偿提供给村里。如今,所有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完毕,纪念碑改造提升工作已在推进中,张康龙也充满了期待。“路好了,不仅方便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我们村里的人要出去也方便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3万多学习强国 积分背后的初心

  “这是他们来这里进行新党员宣誓。”“这是隔壁的小学生组织来这里春游。”“这是莲花镇卫生院的人到这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在张康龙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历年来大家到这里学习、参观的照片。多年下来,张康龙成了这个纪念碑的“代言人”,一般有人要进来参观,就会联系他,他也从不拒绝,义务为大家讲解。

  从太真乡乡政府驱车约10分钟,再爬一段陡峭的山路,就到了张康龙的家,一栋黄色的泥墙房,大厅墙上贴着毛泽东的画像,边上是一张印有习近平照片的挂历,上面写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是我孙子去年当兵时人武部送的。你看,我们家的人又加入部队了,这就是传承。”张康龙说起孙子,充满了骄傲。

  记者发现在桌子边上放着一个黑色的无线路由器。“没宽带可不行,耽误我看‘学习强国’。”与共和国同龄的张康龙如今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学习强国”,找到前一天的新闻集锦,然后就开始按照首页推荐顺序,一个个地播放。“我只读过3年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必须学习,思想上要跟得上党的步伐啊。”张康龙说,他最喜欢的就是‘学习强国’的文章播报功能,“你别看我年纪大,我手机用得很好的,我还在‘学习强国’上跟人比赛呢。”

  记者从张康龙的手机上看到,他的“学习强国”积分已经有3万多分,每天的得分基本上都在40分以上,高的时候甚至有60多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老人,别的本事没有,起码在能做到的方面给别人带个好头,这也是一种好的家风。”张康龙说,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周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能做的,就是把红色传统传承好,把红色故事宣讲好。我会一直守护在这里,直到我走不动为止。”

标签: 百年风华;纪念碑;衢州 责任编辑: 庞舒青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4/W020210425531738309924.jpg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 24年守护一座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