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在安吉大山里守护两栖界“大熊猫”26年——
俞立鹏:我给小鲵当“爸爸”
2021年08月31日 07:26:1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世超 通讯员 陈雯 沈斐然

  俞立鹏清除人工模拟生境池内的杂草。 记者 李世超 摄

  浙江在线8月31日讯(记者 李世超 通讯员 陈雯 沈斐然) 浙江北部,有一座龙王山,被称为“浙北最高峰”。连绵的大山里,藏着神秘的山野精灵——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两栖界的“大熊猫”,长时间来鲜为人知。而有一个人,却在山里守护了它们26年。他叫俞立鹏,是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小鲵爸爸”。近日,在俞立鹏等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护送下,100尾人工繁育的安吉小鲵亚成体被放归野外。

  20多年在山里守护,很多人会觉得单调乏味。但是,俞立鹏却不以为然。聊起在保护区的工作和生活,他直言保护区就是他的“诗和远方”。保育安吉小鲵,让他见证了这个家族的成长壮大。

  每遇产卵季

  就有当“爸爸”的责任感

  俞立鹏带着记者,驱车从安吉县城出发。历经1个小时的车程、半个小时的步行,我们到达了安吉小鲵的栖息地——海拔1350米的泥炭藓湿地千亩田。这是一片平坦但面积狭小的高山沼泽湿地。

  “现在能不能看到安吉小鲵?”记者提议进入千亩田湿地寻找,俞立鹏笑着回答,不可能。与其他动物不同,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安吉小鲵才会现身产卵,产完卵就离开了。“其他时候就别想了。”

  为了保护和研究安吉小鲵,俞立鹏会在繁殖期采集一些卵袋带回保育室,这也是他的主要任务。但要做好这项任务并不容易。龙王山每年都是浙江最早飘雪的地方之一,而安吉小鲵繁殖期恰是龙王山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为了保护这些“宝贝”,俞立鹏穿上雨鞋,忍受着零下15℃的低温,每天到千亩田湿地巡查。晚上,他还经常和护林员一起披上大棉袄去巡视。他扒开白雪与枯草,寻找一个个水坑,查看安吉小鲵的繁殖活动情况,发现有密集或受到威胁的卵袋,就会选择一些带回去保育。

  “挪开水坑上的冰,你会看到坑水碧绿碧绿,清澈见底,一对对螺旋状的卵袋沉在坑底,每对卵袋里面都安静地躺着60个到90个小卵粒。”俞立鹏打开手机翻出一些照片给记者看,他说每一次发现卵袋,就有“当爸爸”的责任感,那是艰难的保护之路又有了喜人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安吉小鲵才被专家发现。它是中国特有物种,200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当时,安吉小鲵没有受到有效保护,对生活环境挑剔的它们,种群数量极少。全世界约70%的安吉小鲵栖息在千亩田,根据2015年的一次野外调查分析,种群数量仅在600条左右。“2016年,我们做了围栏,把千亩田外侧给围了起来。”俞立鹏说。

  给它们住“单间”

  避免相互捕杀

  2006年,俞立鹏开始人工培育安吉小鲵。但那时候,大家对它的习性一无所知,没有可以参考的历史资料,保育之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俞立鹏发现,带回来的卵袋保育出几十条“蝌蚪”(安吉小鲵幼体),最终只有两三条存活。

  “每天都会减少,它们到哪儿去了呢?”这引起俞立鹏团队的关注,“我们通过白天晚上不定时地观察,惊奇地发现,安吉小鲵种群之间存在相互捕杀的情况。”原来,安吉小鲵极度濒危,在于它们要经历一个噩梦般的童年。“安吉小鲵选择在冬季繁殖对它来说有利也有弊,这个季节天敌少了,但食物供给也相对很缺乏,造成种群之间‘蝌蚪’大吃小的现象。”经过观测,每个卵袋内早孵化出来的“蝌蚪”成长快一些,会吃掉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足5%。

  阻止蝌蚪互相残杀,成了俞立鹏团队要解决的头等难题。在俞立鹏团队的研究下,隔离似乎是安吉小鲵人工保育的新路子。

  在一处由旧的护林房改造成的保育室内,有个大玻璃缸,里面用筛网隔成了300个25厘米长、12厘米宽的小格子。“我们让小鲵住‘单间’,可以有效阻止它们互食,而且筛网不影响水的流动和小鲵进食。”俞立鹏回忆,数量多的时候有1000多条,单间不够用,他们就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把小鲵隔离出来。

  但某一天发生了意外:有几十条小鲵突然从饭盒里消失。俞立鹏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室内安装了红外线视频装置,进行监控,这才找出了真相。由于放在地上的饭盒没有盖盖子,给了老鼠机会。“这只老鼠每天挨个盒子去看,把小鲵给吃了。”培育了1个多月,因为自己对于小鲵天敌的疏忽,几十条小鲵的损失,让俞立鹏既心痛又自责,“尽量让小鲵待在玻璃缸里,也把老鼠能够进入保育室的通道全部封堵,才杜绝了天敌捕食它们的机会。”

  建立仿生环境

  陪伴小鲵到成年

  走出噩梦般的童年,安吉小鲵逐渐长出四肢,开始走向岸上生活。“之前一直对安吉小鲵进行人工繁殖,但亚成体放归野外后,成活率极低。”俞立鹏介绍,人工繁殖过程中,给幼体喂的是人工饲料,幼体变态成亚成体放归大自然后,不少由于难适应大自然环境和食物结构而死亡。

  参考了很多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是不是可以在室内建立一个与野外相似的野生环境?

  建立仿生环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测量以及数据分析。俞立鹏团队整天泡在野外,不仅人工统计环境数据,还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采取了栖息地环境因子监测、野外种群监测等综合分析措施。他们在室内建立起了温度、湿度都与野外保持相似的人工模拟生境池以及符合野外生存的喂养方式。“这样既方便保护,又能让我们更好地观测安吉小鲵从少年到成年的生活习性。”经过长期观察,俞立鹏慢慢地摸到了安吉小鲵的脾气——不爱活动。

  “可能胆子比较小,它们经常躲在泥炭藓下的腐殖质层中,这样可以减少天敌对它们的注意,伺机而动。”来到人工模拟生境池旁,俞立鹏不停地清理杂草,“要把空间清理干净,杂草长太快,不利于我看‘孩子’。”为了给安吉小鲵的生存创造更多条件,他还对安吉小鲵的栖息地进行适度的干预。通过对雨水囤积的天然水坑进行人工改造,扩大水域面积,创造更多适合安吉小鲵生长繁殖的环境。

  从2010年以来,保护区坚持把人工保育的亚成体安吉小鲵放归自然。如今,已经有1000余条返回田野,在那里长大成年。根据每一年的野外监测,安吉小鲵的存活率从20多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70%。而安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也给了安吉小鲵繁衍和发展的机遇。俞立鹏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安吉小鲵,还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晒娃”。

  在这片绿林环绕的深山中,俞立鹏和他的团队坚持守护着这些山野精灵。他说,不论气候和环境怎样变化,他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保护安吉小鲵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的生存和成长。

标签: 安吉;小鲵;蝌蚪;繁殖;团队;单间;保护区;栖息地;水坑;幼体 责任编辑: 冯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俞立鹏:我给小鲵当“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