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林场三代党员开拓守护万亩林海 那树·那林·那人

2021-10-19 17:58:20
 

  临海市林场的职工们在运苗造林。 拍友 严聪丹 摄

  树,一岁增一年轮。但年轮再多,一圈圈的同心纹路上,圆心始终如一。

  正如临海市林场三代党员接续奋斗60余年,在临海的大地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他们垦荒山、守青山,将昔日荒山变为万亩林海,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经营总面积5.7万亩,累计造林9.8万亩;荣获全国十佳林场,成功申报浙江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临海市林场,这个“小字辈”林场如何发展成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单位?

  近日,记者走进临海山区,探寻这场绿色接力背后的那树、那林、那人。

  不畏艰苦

  誓让荒山披绿装

  国庆假期,靠近括苍山顶的苍海村里,括苍苑民宿很热闹。“假期房间都订满了,大多是来自上海、杭州的游客。”村民杨丹面露喜色,“现在在家门口卖风景就能挣钱。”

  和杨丹家一样,附近几个村的民宿已成为新兴产业,高山土特产也成了村民的“致富果”。据括苍镇旅游办统计,括苍山现在每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次,小水果产业年产值100余万元。

  卖风景?村里人以前可不敢想。要知道,这一带曾是山高路远、连周边村民都不愿问津的荒山。是临海市林场三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让座座荒山变成林海、又变成风景。

  2017年7月,林场成功获批浙江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2020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公园总体规划。这些好消息,让耄耋之年的退休老党员倪里奋格外高兴。

  响应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1957年11月,临海市林场的前身临海县九支山林场成立。1963年8月,倪里奋和其他6位杭州知青满怀热情来到九支山植绿。

  条件艰苦远超想象。四周只有荒山和茅草,吃穿用度都要自己挑上山,而上下山来回要爬五六个小时山路……有的知青忍不住哭了。

  “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再难再苦都要克服。”“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把国有林场办好!”队长给他们打气。

  林场党支部成立于1962年,各林区队长都是党员,也是主心骨。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用柴刀开路,造林时锄头飞舞,挖、插、打实,一气呵成,一上午能种300多株树苗。

  那时,全国正掀起学雷锋热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也成为倪里奋和同伴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知青们在榜样的激励下,逐渐练就“铁脚板”“铁肩膀”:没有路,自己开;没有房,自己建;冬天睡觉冻到不行就把书压在被子上保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有34名杭州知青、85名临海知青来到林场植绿。倪里奋、冯济杰等知青在林场奉献了一生,并先后入党。 

  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一代林场人,日复一日,用青春和汗水将荒山染绿。

  如今,林场下设兰辽、大岙、九支山、大雷山4个分场,在职员工54人,其中党员35人(含退休党员15人)。

  林场已不需要大规模垦荒,基础设施也有所改善,但接棒知青进山的第二、三代林场人,依然没有丢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015年,辞去杭州的工作考入林场,潘学飚本想与妻子团聚,但来了才知道,平时驻勤,十天半个月下不了山。尽管如此,潘学飚还是被老一辈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所感染,身为党员的他留了下来。

  潘学飚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是林场的首位硕士研究生。春夏育苗造林、秋冬清理防火线、全年巡山,他像前辈一样用心呵护着这片森林。

  过去林地测量,老员工要对着地图,把罗盘仪插在山岗上,用测绳量出长宽高,再按坡度换算。每年春天新造一片林地,光测算就要大半天时间,误差还大。

  网上找教程自学,潘学飚开始捣鼓手持GPS导航仪测量。一开始,许多老职工听到“网上操作”“GPS定位”等词,直说麻烦。潘学飚就手把手教,亲自示范,巡山测量时果然派上大用场。很快,方法被推广至整个林场。他还用无人机巡查防火线、搭建起智能化森林消防网络等,助力林场智慧化建设。

  “尽管身处山坳,但每个人都能创造精彩人生。”潘学飚说,“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场前辈们都能坚守下来,作为第三代林场人更要守护好这绿水青山。”

  步履不停

  从植绿护绿到兴绿

  这段时间,兰辽分场的5G信号塔正在加紧施工。一辆辆工程车沿着兰辽公路,将建设物资运送上山。这条8.6公里的兰辽公路,是全场职工勒紧裤腰带建成的,被林场人称为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看着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临海市林场党支部书记、总场场长屈卫明思绪万千,如果没有当年的改革劲头,就没有林场的今天。

  本世纪初,临海市林场曾面临一道重要的坎:木材卖不上价,为了保收入,只能加大采伐量,陷入恶性循环。2000年至2013年,是临海市林场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很多国有林场都遇到类似困境,不少人选择离开。

  但以屈卫明为代表的第二代林场人没走。他放弃提拔到其他岗位的机会,于2003年临危受命主持林场工作,2004年任总场场长。

  那时,有人劝屈卫明扩大木材商业性采伐规模,增加收入,他拒绝了。保生态,还是保生计?面对两难选择,屈卫明毅然决定“宁愿人下岗,不让树下岗”。上任那年,他就决定减少采伐量500立方米。

  扭转困境,唯一的出路是改革。屈卫明着手实施了多项改革举措:分流富余人员,提高林区职工待遇,稳住骨干力量;减少木材砍伐量,提高林副产品收入;更新采伐迹地,迅速提升森林蓄积量……

  而兰辽公路的通车,就像一个改革符号,给林场人增添了改革兴业的信心。修路时,资金缺口达300余万元。那时,党员带头、全场职工主动降低30%的工资;能自己干的活,就自己动手……“这是我们盼了一辈子的路啊!”通车那天,在场的老党员、老职工们热泪盈眶。

  改革的东风又一次吹进山林,2014年,临海市林场以“零负债”的业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变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增挂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站的牌子,林场的生态公益属性更加明晰。

  朝着生态公益的方向努力,“十三五”末,临海市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93.52%,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5万立方米,国家储备林基地达7000亩。与此同时,林场的木材采伐量从最高时的每年3000立方米逐年递减,近4年来更是一棵未伐。

  不砍树,改做绿色产业文章,临海市林场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

  路通了,沉寂已久的兰峰茶厂重新响起炒茶声。茶叶是林场的传统副业,但原先销路没打开。近年来,林场改造300余亩高山茶园、建设面积400平方米的现代厂房,购置了一批自动化设备,并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茶叶创新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党员金敬峰,毕业于茶学专业,在茶园沉寂后一度调往林业系统其他单位工作。得知茶厂重新开张,2017年他申请重回林场,作为技术专家,主抓茶叶品质,并把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林场研发注册了兰辽玉叶、兰辽红、兰辽含笑等系列高山茶品牌,并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去年,高山茶销售收入70余万元,连采茶时节来帮工的村民口袋都鼓了。“‘十四五’期间,林场的高山茶有望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屈卫明说。

  近年来,临海市林场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茶叶等绿色产业,培育珍稀树种,设立科普教育基地等,收获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等荣誉。

  从“砍树经济”到“看树经济”,改革,一直在路上。如今,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林场建设和森林公园建设有很大不同,我们还在边学习边探索。”屈卫明说。

  忠于事业

  绿色接力生生不息

  今年3月,在大岙分场工作一年多后,林场年纪最小的职工金伟军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出生于1998年的金伟军,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毕业。他说,要向老党员学习,在守山护林的道路上走下去。

  信仰的种子是如何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的?也许是身边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也许是身处防火线上的那个瞬间。

  金伟军虽是科班出身,但实践经验不足;而大岙分场场长程从青有着30多年党龄和工作经验,经验丰富。以老带新,每次巡山、造林,老党员们总是走在前。由于不熟悉地形,清理防火线时,金伟军几次险些踩空,多亏老党员及时拉住。平时工作生活中,大家也格外照顾这个小后生。“这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团队,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金伟军说。半年多前,他的两位同学也加入林场,由同窗变同事。

  林场党员分散,平时的工作重心在林区。林场党支部创建“绿色先锋、活力林场”特色党建品牌,将党小组设在林区,发挥党员在营林生产、抢险救灾等一线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林区突击小分队。

  党支部还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力量,组织老党员深情讲述在绿色发展征程上的奋斗故事,推动新老职工结对,在内部刊物刊登“榜样力量·身边典型风采录”,不断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在工作中树典型,在评优中立标杆,林场内部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支部优秀党员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护林员、台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此外,林场还建立支部班子成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职工的“双联”制度,并推出多项举措关爱老职工,培养年轻员工。

  林场人当年在括苍山主峰引种的1500亩针叶林,如今已郁郁葱葱,被评为“浙江最美森林”之一。

  育人犹如育树。年近花甲的屈卫明快退休了,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职工上。“就算林场建设得再好,也不能忘记初心。”他常跟年轻职工这样说。

  林场也给了年轻人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因为工作出色,潘学飚先后任兰辽分场副场长、场长,去年12月起又担任总场副场长。

  像潘学飚一样,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接过护林接力棒。据了解,目前临海市林场40岁以下人员占41.9%,专业技术人员18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其中硕士2人。

  林场建设的主力虽然在变,但“忠诚敬业、艰苦创业、改革兴业”的林场拓荒精神生生不息,三代人“艰苦创业”的初心和建好国有林场的决心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党史学习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