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周先生最不想过的就是周一,早上送女儿上学的4公里路,每次走走停停总要花上近四十分钟。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交通拥堵现象已日益成为常态。
最新公布的“中国城市畅行指数2006年度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城市畅行程度受评得分为54.1分,未达及格线,表明了国内城市交通普遍处于拥堵困境。其中最畅通的城市是沈阳,最不畅通的城市是昆明。杭州的拥堵情况还属较好的一类,畅通指数排名居前,位居25个被调查的省会城市前五名。
堵车现象普遍存在
家住杭州城北的黄先生有车已四五年,对近年来杭州的交通状况了如指掌。他说,前几年开车真的很舒畅,高架更是一路畅通,从城北到市中心常常用不了几分钟。但现在,不仅红绿灯前等上两三个红灯是平常事,一到上下班高峰或者下雨天,开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会多出一半。
随着钱包日鼓,购买力的提升,汽车正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06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有望达到640万辆左右,比去年增长约11%。持续增高的汽车保有量与道路的承载能力不相匹配,高峰时段道路拥挤现象日趋严重,而且在拥堵时间和空间上益发呈现出蔓延扩展的趋势。
由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中国城市畅行指数2006年度报告”显示,交通部门管理能力、公众交通安全意识、城市路网系统规划、公共交通便利程度等对畅行指数影响显著,而交通“畅通程度”低,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行车效率尤其低,交通状况近一年改变甚微。
在被调查的25个省会城市中,沈阳的畅行指数最高,昆明的畅行指数最低,但二者之间相差指数仅为6.1,说明有车族对交通畅通的感知差距不大,交通不畅成为普遍现象。其中,最畅通的5个城市依次是沈阳、长沙、合肥、郑州和杭州,杭州的得分是56.4,位居最畅通城市第5名,但比平均数仅多了2.3分,说明杭州的畅通情况总体也并不乐观。最不畅通的五个城市依次是昆明、石家庄、重庆、深圳和南宁。
报告还显示,25个省会城市上下班时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为23.5公里/小时,仅比待速行驶速度(20公里/小时)高出3.5公里/小时,交通低畅通状况令市民不满意。25个城市中,上下班通勤距离平均为9.9公里,其中杭州市车主上下班时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为26.13公里/小时,略快于平均值。上下班通勤距离为10.16公里,通勤时间是27.86分钟。而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通勤距离最远,分别为19.3公里、16公里和13.4公里,其通勤时间分别达到43分钟、36分钟和32分钟。调查还发现,不论上下班距离有多大的远近差异,低畅行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堵车,超6成人有焦灼感
遭遇交通拥堵,开车人往往难以控制地会在情绪上出现不耐烦等变化。报告显示,在遭遇交通拥堵可能产生的不同情绪中,焦灼感是提及率最高的情绪反应。多达64.63%的受访者会产生焦灼感。其次会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有恼怒感,对城市的厌恶感、紧张感、挫败感及恐惧感,这些情绪对于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差异不大,总体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面对交通拥堵,有车族的反应较及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改变交通路线。家住杭州城西的俞先生,每天最害怕的就是文一路翠苑那一段。所以,每天下班,他宁可多走一段到中河高架的大关口子下,绕行登云路到文一西路,而不愿从德胜口子下来直行文一路。尽管开车的路程要多出四五公里,但时间反而快了。调查发现,在交通拥堵在所难免的情况下,71.17%的受访者会“改变路线”,40.13%的受访者回答“提早或延后出发”。很显然,这些改变出行路线、出行时间、出行工具等应对措施主要解决的矛盾是“迟到”,但情绪及其他外部效应的负面影响却难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消除,也鲜被受访者考虑到。
可以看出,对于城市交通系统中构成元素的个人来说,扮演的角色更多只是交通运行结果的被动接受者,面对交通拥堵,个人的日常生活遭受各种不利影响,也同时影响了情绪,自己能够进行的应对措施只有微调,治表但治不了本。有关人士表示,在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改善交通更多只能依靠政府力量,统筹安排,优化交通规划、强化交通管理,为城市提供更加畅通的通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