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8月初,集专利信息查询、专利技术分析、产品创新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台州市路桥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专利服务平台——中国浩风战略网正式投运;近日,杭州市出台《出国留学人员在杭创业资助实施办法》,激励更多的海外学子前来创业……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是创新的内在动力,那么,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就是创新的“两翼”。在我省,“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正给自主创新带来强大的助推力。
创新平台:盘活各类科技资源的“联合舰队”
日前,余姚市一家中小型模具企业接下法国雪铁龙公司一份高难度模具订单,模具业的同行都为这家企业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这家企业在短时间内交出了让客户满意的模具。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之所以有把握接下订单,因为我们有科技‘后台’撑腰。”
这家企业所指的“后台”,是设立在余姚“中国模具城”内的宁波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这一投资近3000万元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端检测和行业信息等方式,为余姚及周边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生存发展之道。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我省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11月底,我省正式启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中财力、人力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针对全省600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占全国纺织总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实际,组建由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作为核心成员单位的“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根据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已达3000亿元、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从90余万户茶农的增收需要,组建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核心成员单位共建的“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有18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投入运行或启动建设。在各地,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创新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第一资源”
最近,上虞市浙江阳光集团的杨宏博士,完成金卤灯电子整流器的设计开发,不仅克服了“声共振”这一世界性难题,也填补了国内光伏照明领域的多项空白。不久前,该产品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采用。
上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博士生徐浩的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这一刊物上刊登数学论文,而徐浩的指导老师刘克峰就是我省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引进的“飞行教授”……
在浙江,类似的新闻已经不胜枚举。
创新,关键在人才。目前全省有各类人才561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1170人。人才的储备,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我省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广招天下贤能。仅2004至2006年,全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从外省市引进各类人才9万多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近1.3万名。为了鼓励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来浙江创业,去年我省还启动了“钱江人才计划”,择优资助前来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
“不求人才为我所有,只求人才为我所用”。我省打开人才流动的“柔性”之门,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飞行博士”、“候鸟教授”随处可见: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孔金瓯、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沈文庆、参与我国“两弹”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唐孝威、成功证明了世界著名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的数学家刘克峰……短短几年,先后有170余名院士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浙江工作,其中许多人还担任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等职。
“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才开发的触角已深入到社区街道、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倡导“人人可以成才”的新理念,培养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浙江正成为国内外人才向往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