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一个出生不足4个月的温州男婴,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而面临夭折;
一个上海姑娘突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生命垂危,由救护车直送杭州……
这两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把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同一位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的手术刀上。
在无影灯下,今年57岁的郑树森灵机应变却一丝不苟,成功地刷新了自己创造的全国乃至亚洲替换人体“零件”的单项纪录:婴儿出生仅106天,这是全国年龄最小的肝移植者;姑娘从接诊到手术仅24小时,这是全国时间最短的急诊肝移植。
从1963年美国丹佛市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肝移植术,到1993年郑树森成功完成浙江第一例肝移植术,相距整整30年。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郑树森心思缜密,孜孜以求,主刀肝移植手术610多例,手术成功率近100%,患者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一年存活率达95.2%,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同时主持着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国家“973”项目,领军攀登我国医学科学的峰巅。
古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论述“大医”的“精”乃专业熟练,“诚”乃品德高尚。这位当代“大医”告诉记者:“只因某个器官的更换,一个眼看枯萎的生命从此鲜活,一段断裂的人生从此继续,一个圆满的家庭得以保全,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呢?”
每当切开病人腹腔,郑树森就要面对乙肝等病毒的传染。而他要凭着手感触摸肝脏,说不定啥时指头被刺破了。虽有风险,但他行若无事,只是在手术后去打一针防疫针。他似有曾经沧海之感,笑称:“这么多年下来,我对病毒已经‘绝缘’了!”
作为一院之长,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可郑树森忙完手头的急事,就一头扎进手术室。往往一天几台手术,他连续十几个小时全神贯注,以至通宵达旦。临末,他缓缓脱下白大褂,用假寐静听婺剧CD来舒缓神经,最爱的是曲牌联奏《三五七》。此刻,他沉浸在浙中乡村的淳朴古韵中,寻回自己的本原:“我是农民的儿子!”
让患者获得永恒的生,让生者获得永恒的爱,是他一生的心愿。他目送病人术后痊愈走出病房,又惦记着他们日后是否安康……
郑树森的回天之术,已成为数百名“换肝人”的心灵寄托。他们发起召集“肝友会”,10年来已3次“换届”。每次聚会,郑树森总要挤出时间跟“肝友”们拥抱言欢,欢呼生命的顽强。有些病人把手术的当天当作“第二生日”,郑树森也时常应邀去参加“生日派对”,捧上缤纷灿烂的大花篮。
每每此刻,郑树森就像端详自己的生命杰作:有的“肝友”神采奕奕,挂着“世界器官移植受者运动会”的金牌;有的供肝母亲牵着换肝的孩子,手里又抱上了术后再孕的新生儿;那些可爱的“新肝宝贝”似乎已经抹平了手术的伤痕,一个劲地喊着“郑爸爸!”
郑树森告诉记者:他正在潜心攻关如何使移植受者长期存活,如何防止原病灶复发,如何解决慢性排异……
急促的电话响起,约定手术的时间到了:有请郑树森去主刀肝移植。病人来自萧山,41岁,肝癌患者。
记者在采访本上记下:2007年10月24日,这是郑树森亲自主刀的第617例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