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并正式通车了,这对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化将产生重要影响,但也不可盲目乐观。
“要想富,先修路”———改善交通条件不仅是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普遍共识,也是发达地区锦上添花的必要条件。但大桥之类交通基础设施在连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接不同经济圈的同时,并不必然能够促成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很可能形成“哑铃效应”,即交通基础设施两端的城市由于人口、技术和经济总量上的接近或产业互补,形成比较显著的经贸互动、经济竞争及合作,一切资源被锁定在具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之间,形成彼此守望的两个经济增长极,而沿线中小城市(城镇),反而可能由于交通便利而被直接穿越而过,企业不愿停留,地方经济也就无法“利益均沾”。
我们看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示意图便一目了然。有了这一座大桥之后,长三角南部的交通版图就由V字形变为A字形。这一变化对于地处大桥南北两岸“桥头堡”位置的慈溪和海盐两个县域经济体来说,前景就不是那么确定,丰沛的车流、人流、物资流和信息流都可能“一笑而过”。
一直存在的一种误解必须要克服,那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动和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外部供给机制(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来引导,进而只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域外投资就会到来。我国很多地区希望利用交通设施做文章,采取的都是在交通条件便利的地区划定经济开发区的模式,失败的例子不少。
故而,我们还是先不要过度畅想“大桥经济”的美好未来,更不能再落入盲目发展经济开发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