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1年这个逝去的年份,舟山渔民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关系到渔民命运和舟山渔业命运的大事。
——2001年6月,中日渔业协定生效实施。舟山有3000多艘捕捞渔船、两万名渔民被迫撤出传统作业的外海渔场。
——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动员大会。舟山渔区在全国率先拉开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大幕……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优势,也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渔业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渔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舟山市委、市政府号提出了“主攻养殖、拓展远洋、深化加工、搞活流通、转移行业”的历史性重大决策,号召渔民上岸,转产专业。于是,一场舟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渔业劳动力大转移在舟山渔区打响,舟山渔业开始进行“二次”创业。
2002年8月,市政府专门成立全市渔民转产转业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同时,设立渔民转产转业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全市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同年,市政府筹办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训年轻渔民、渔民子弟航海技能。
2003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以扶持渔农民培训和就业为重点的“暖人心、促发展”工程,用三年时间实现万名渔民培训和就业的目标。2007年,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政策导向,在资金投入上,从原来的全市每年2000万元渔业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3000万元,重点扶持渔民转产转业、渔业节能降耗、渔业新技术的开发推广等,促进渔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七年来的不断努力,全市渔民双转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五年共培训渔民2万余人,共转产转业渔民10200人,其中海运2061人,渔运1271人,远洋渔业687人,养殖450人,休闲渔业163人,水产加工992人,其他4576人。
同时,双转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渔区经济的发展,国内捕捞得到有效调减,2007年产量9508万吨,比2000年下降17.68%。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休闲渔业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7年远洋渔业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16.26万吨和10.32亿元,产量占全国的12%,全省的80%;水产养殖产量在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0的4.17%上升至10.09%;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3.1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5倍;水产品出口量、出口额分别达到21.51万吨和6.4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8.36%和27.48%。休闲渔业异军突起,总收入达到1.2亿元。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了渔民就业空间和增收途径。2007年全市渔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18元,年均增长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