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在第十届高交会第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上说,浙江省在产学研的推进上,从组织者、形式、平台和主体上出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趋势。
蒋泰维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一个经济的大省,GDP的总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四位,人均GDP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多年位居省区的第一位,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除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的先发优势之外,很大程度上都与科技的创新分不开。在科技创新中间,由于浙江历史的原因,科技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对应于全国的产学研合作,依靠全国的大学科研机构。
蒋泰维认为浙江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从八十年代的新工程师开始起步。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到现代的话,持续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松散到紧密,推进了产学研的合作。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向浙江的民营企业转移、输送,支撑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腾飞。
蒋泰维透露,最近这几年,浙江的产学研合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产学研合作组织者是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包括企业提升的项目,包括省里确定的一些重大项目,而且在我们省科技项目立项的项目中间,70%以上都是企业牵头,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第二,就是产学研联合兴办各种创新载体,过去主要是大学院所的成果一次性地转让给企业,或者说一次性地联合开发一个项目,搞完了以后就结束。现在,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产学研联合,共建企业研发机构,共建研究所、研究院。在我们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有很多企业的研发中心就摆在大学里,大学的实验室向企业开发等等。
第三,就是产学研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围绕一些重点行业和一些块状经济,建立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这些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它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跨单位、跨区域,产学研联合,资源共享,强化公共服务,比如说我们在绍兴建的浙江省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就是以民营企业性质的纺织生产为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然后联合浙江大学等等,共同以股份制形式,参照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一个浙江现代纺织研究院,作为核心层,然后再以理事会的形式,把相关的纺织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结合起来,然后再以会员制的形式,形成一个平台。
第四,产学研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浙江产学研合作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就是企业为主体,以全国的高校院所为依托,浙江的产学研合作不是局限在浙江本身,当然首先依靠浙江本身的在校的大学机构。另外,我们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国际,最近这几年,成功地从国内外引进了540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共建各种创新载体,比如说我们在2003年12月底成功签约清华大学在浙江建立研究院,现在已经发展到两百多个人。另外,中科院在浙江宁波建立材料技术研究所。另外中科院原来在浙江形成一所三中心,三个科技园,八到九个创新载体。
蒋泰维欣喜地说,通过这种形式,就是大批的成果向浙江民营企业转移,高素质的人才向浙江省转移,最近通过这些载体的话,已经有13000多高素质的人才。但是这个合作中心就相当于企业连锁体,不是高校院所为中心,企业为中心,也不是政府为中心,政府扶持推动。企业为主体,就意味着企业出钱。
蒋泰维认为,产学研合作能不能搞好,能不能取得成效,说到底是一个机制问题,没有这个利益机制的话,产学研合作也是空话。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来进行研究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只能增强企业的利润。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院所及其他的教师,科研人员,他得到利,比如说这里有两个方面,从单位来讲,比如像浙江大学,他一年的科研经费一半是来自于纵向,一半是来自于横向,将近十个亿,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本身有好处,除了成果转化之外,到科研经费之外,很重要的是增加他的收入。浙江省政府从1998年开始允许高校的教师、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身的工作,不侵犯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创办科技企业。过去浙江大学,还有很多大学办的校办企业大部分都是招生,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性的董事长,他们都有股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就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结合,产生的效果不错。当然我们在尝到这个甜头的同时,我们还是觉得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企业的实力还不够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我们高校和院所的一些成果还不成熟,另外高校运作的一些导向也有问题。这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