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杭州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服务。
|
浙江在线01月05日讯1月4日晚上8时许,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的办事大厅内灯光通明,值班员金波正在接待辖区内和平小区的业委会成员。
从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下城区在杭州率先全面推行社区工作“朝八晚九制”。早上你正在赶去上班的路上,社区工作者已经在岗了;晚上下班回家,吃过晚饭,社区还能为你提供各种服务,从早上8时至晚上9时,社区的大门一直为居民敞开。
这就意味着,社区工作者与居民错时上下班制度,在杭州率先破题。
晚上9时前“不熄灯”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元旦那天,社工刘泽强所在的打铁关社区,已开始试行“朝八晚九制”。
早上7时半,家人还在睡梦中,刘泽强出发赶往单位。7时50分,他出现在社区的办事大厅内。8时10分,他受理了第一起居民投诉,帮一位前一天家中失窃的居民与物业公司作了沟通,要求物业公司加强春节前的巡逻安保工作。
晚上9时,他才替社区办事大厅“熄灯”,和社区主任一起下班。回家后,妻子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快就开始延时下班了”?
在去年最后一周的一次会议上,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既要保障社区工作者的权益和地位,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要规范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他建议社区“晚上9时前不关门,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对于市委书记的这个提议,刘泽强并没有感到十分意外。
早在2008年底,他所在的下城区已率先在杭州推行社区工作“朝八晚八值班制”,值班人员比其他城区的社工早半小时上班,晚两个半至三小时下班,提前实现了“与居民错时上下班”。
“一般而言,早上来社区的,老人最多。年轻人只有在晚上或节假日才有空。”打铁关社区党委书记斯利民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7时多都会在社区转一圈,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现场处理,然后再坐下来办公。
“社区书记、主任就像是专家门诊,白天有些居民挂不上号,可以晚上来找。”按照斯利民的理解,延时下班除了方便上班族,让他们从容地在下班后或晚饭后来社区办证、咨询,也可以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
从2002年的24小时BB机值班,后来的小灵通值班,到目前的“一号双机”(社工手机号与社区座机号24小时绑定),王马社区书记汪丽君早已适应了“社区需要24小时值班”的理念。
就在前不久,东清巷有两位老人家里晚上10时多水管发生漏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社区。这让汪丽君想到,“9时下班”,其实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为居民服务这根弦。
去年12月31日晚上,下城区武林街道环西社区的书记崔欣,用“9时前不熄灯”的方式辞别2009。
利用8时到9时这一个小时,她接待了10多个居民,有前来领取电控门钥匙的,有询问新年社区停车证办理程序的。“寒冬为居民多亮一小时灯”,虽然辛苦,崔欣觉得很有成就感。
百姓需求五花八门社工素质面临挑战
“社区延时到晚上9时下班,肯定能给社区居民带来方便。”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书记刘国芳就经常碰到这样的事:社区车管员晚上8时下班后,一些车主8时多回家发现车位被人占了,但无人可协调处理,打电话给她大发雷霆。
“一些邻居纠纷,其实都是小事,如果社工能在场简单调解下,很多矛盾就会消弭于无形之中。”刘国芳觉得,延时下班能增加百姓对社区的认可度,这就是社工最大的收获。
对于与居民错时上下班,社工们也提出自己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
打铁关社区的社工金波家住杭州上城区,和单位一南一北。晚上8时下班还可以勉强赶上公交车,9时下班,“连公共自行车都没法用了”。
“男同志还好,年轻女社工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斯利民告诉记者,打铁关社区的值班表上尽量考虑“新老结合,远近结合,男女搭配”,采用双人值班制。
斯利民介绍说,由于晚上值班期间可能面临居民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对社工素质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新老结合”可以方便老社工带新社工。
根据以往经验,居民晚上来社区办事一般集中在六七时之间,因此八时以后,斯利民考虑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让路远的社工、女社工尽量赶上末班车,使值班制度更加人性化。
“我们在加强社区服务的基础上,也要保障社工的权益和合理的休息时间。”下城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双休日和节假日社区是否有延时到晚上9时下班的必要,该局还要再行调研。
杭州下城区社工“能进能出”
“人手一台电脑,办公室里有空调。”随着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提高和办公条件的改善,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将2010年一号文件的主题锁定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上。其中最大的创新在于,在规范社工准入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考评机制的基础上,明确了社工的退出机制。
下城区规定,对年度考评不合格的社工,将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对发生违纪违法事件的社区工作者,视情节轻重,合同期满时不再续签劳动合同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对本届(三年内)两次年度考评为基本合格者,合同期满时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对届中进入社区工作者岗位的新签定劳动合同者,出现一次基本合格的,合同期满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对40周岁以下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社会工作资格考试者或连续三次未通过社会工作资格考试的人员,合同期满不再续签劳动合同。
从2009年开始,下城区的社工已从过去的街道招聘改为全区统一招聘,并按居住区域就近安排社区,以缓解“社工不在本地化”的矛盾。
而从2010年开始,下城区社工凡参加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五大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学科的学历提升教育或第二学历教育的,可享受报销三分之二学费的奖励。
按规定,下城区的社区工作者每两年可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在社工岗位满三年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的社区工作者,还可享受免费的疗休养。
“加强社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奖惩分明,目的就是为了促使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下城区有关负责人说。
期待更多为百姓“亮灯”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采访“为百姓多亮一小时灯”的新闻,心头暖暖的。
杭州下城区的不少社区元旦期间甚至年前就开始“实验”,一是为了看看延时下班能给百姓带来怎样的便利,二是了解社工可能碰到的具体困难。
社区工作被誉为“市民社会”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党团建设、居民自治、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困难保障、小区安保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在当下中国,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口的快速流动,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在同一座城市里工作、生活。一种基于多元居住主体组成的,较以往更具复杂、多变性的新型社区也随之孕育而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学识修养、不同价值观与生活习惯的人们有机融合在一个社区里,让他们安居乐业、和谐共生,进而发挥社区作为社会细胞应有的活力,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去年11月底,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就已指出,要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国80%以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建党100周年时,把所有城乡社区建设成这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不得不说,杭州在社区建设方面为浙江开了个好头。
2009年,杭州的社工人均年收入,比2007年增加了2万元左右。在提升社工待遇之外,杭州又对社工所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居民来电响3声必须要接,突发公共事件必须5分钟内向上级汇报,普通信件应在接收后3日内回复,e-mail、网络留言应及时回复等等。
错时上下班制度下,杭州社工克服自身困难为居民亮起的盏盏明灯,无疑在为所有公职人员提供醒目的启示:为人民服务,是永远不过时的追求目标和人生信念。
社区的灯亮了,百姓的心就安了;百姓的心安了,社会就和谐了。新的一年,期待更多的“为百姓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