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龙泉市小梅镇党委、政府以项目双进为载体,以三级联动办实事为抓手,围绕“龙头带动,四轮驱动”(即以工业发展为龙头,以商、旅、农、林四轮为驱动)为产业发展思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挖区域优势,编织出一幅昂扬发展的壮美画卷。
工业先行有动力
工业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国家税收和社会就业等多重责任。如何以工业发展为先导,提高工业产值,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小梅镇经济社会发展,小梅镇党委、政府卯足了劲,下足了功夫。
根据龙泉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小梅镇积极落实招商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山林资源为基础,“提升竹木业,深挖采矿业,发展生态业”,“合理利用资源,科学零星布局”,看准重点,瞄准目标招商,借资借智发展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年,小梅完成新增落地企业2家,即龙泉市龙阳矿业有限公司和华鼎竹业有限公司;培育产值超1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即龙泉市方昌板业有限公司。实现全年工业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工业发展的步伐还在继续,好戏连台。更多的企业把发展目光投向小梅。在日前举行的科学发展观宣讲大会上,来自全镇23个村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仅学习了其他乡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而且还知道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小梅镇将迎来浙江龙泉山泉酒业有限公司这家产值达亿元的企业。这家企业在小梅的落户,必将成为小梅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龙头之势,迅雷不及掩耳。小梅全年争取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含新招商规模以上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翻一番。“年年倍数递增,三年彻底翻身”的豪言壮语有望成为现实。
集镇建设有成效
小梅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共同描绘新蓝图,推进小梅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小梅镇继续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以沿线连片整治为切入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小梅打扮成浙西南最美集镇。
今年镇党委政府带领并指导各村迅速行动,山水田路房同步整治,以点串线带面推进连片整治工作。全镇已经拆除并整改了沿路、沿线所搭建的猪栏、破寮、灰棚、简易房、民房以及违章建筑共计800余处;“赤膊墙”粉刷19000余平方米,建成生态公厕6座,垃圾池32个,配放垃圾桶190余个;对54省道通景公路两侧及沿线山体进行绿化,对河道进行洁化净化。连片综合整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同时,小梅镇还先后完成了小梅延庆路拆迁征地工作,解决了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街道建设颈瓶。延庆路改造工程政策处理已全面完成,排污排水及道路硬化项目已通过招投标,启动了梅北路、梅溪路工程,梅北路建设的政策处理现已全面完成,共计征用土地10000余平方米,拆除厂房、猪栏、厕所、简易棚等1000余平方米,预计该工程今年年底可完成排污水及路基建设。依托小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小梅镇开始着手小梅老街的规划与保护,并进一步完善了集镇保洁制度,随着对街道两旁的彩砖的铺设与亮化,随着对古廊桥龙庆桥的修复与重建,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再焕发新颜,再展雄姿。浙西南最美集镇呼之欲出。
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快了小梅镇人口集聚。而随着省“万村千乡放心店”工程的实施,更多的商品以统一配送的方式进入小梅,以及国家“家电下乡”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梅居民开始成为国家商业发展大网络中的一个又一个节点。
“遥望长三角,背靠海西区,发展生态业,建设新小梅”,一个浙西南充满活力、和谐平安的最美古镇又开始新一轮蓝图的描绘。“店铺连檐十里,商贾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即将扑面而来。
旅游发展有潜力
丽水文化名村大窑已闻名于外,正是基于这一份历史文化的神韵,为小梅打造一条自然天成的旅游黄金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文化与窑址相互交融,熠熠生辉。小梅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运作先行,旅游发展后行;先做文化,后做旅游”的总体思路。文化是一个地方内在的,具有人文底蕴的无形价值。小梅镇除了悠久的青瓷文化,还融合了名人文化、廊桥文化、宗教文化、乡土地理文化、梅文化和民间文化。历史上的章生一、章生二、叶适和张骞等和小梅都有着莫大的渊源。已完成的大窑考古发掘现场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大梅口至大窑通景公里工程项目并通过验收,大梅源清洁型河道项目和小梅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及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等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展现历史人文底蕴,培育小梅现代人文氛围,小梅镇还将用一条旅游线,串起滴滴散落的光辉。
农业调整有创新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小梅镇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支撑,努力打造小梅农业经济区域中心和工业经济创业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农为本,以工哺农的发展态势。
为进一步带动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户增收,小梅镇创新结对帮扶方式,发挥“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实行从“输血”到“造血”的“一对一帮扶”方法,以送种兔造血式帮扶替代以往现金资助的输血式帮扶,做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小梅镇党员干部与畜牧兽医局筹资15万余元,结对西坑村低收入农户,发展野兔特色养殖已初见成效。
2009年,已发展比利时野兔养殖基地2个,野兔3万多只,预计一个村年收益增10余万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根据试点经验,在全镇全面推开野兔生态养殖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此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把结对帮扶与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努力把小梅镇打造成为浙西南野兔生态养殖基地。2009年度通过“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全镇共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197户,参与结对干部186人,还根据结对户的要求和干部自身帮扶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生产指导、技术服务、信息传递、技能培训等帮扶活动,解决了低收入农户的实际困难,促进了农户增收。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20元,增长10%,切实做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镇已完成沃土工程1500亩,创建了骆庄、大梅口2个村的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完成了2000亩水稻高效示范区项目和大梅口至大窑公路的绿化工程,以及8个村的绿化示范村建设和2个绿化提升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