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 老生常谈抓落实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 扎实搞好分析检查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薪火相传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英掌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楚材晋用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赵洪祝对话网友
回应网络对“杨湘洪事件”的关注
吕祖善对话网友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夏宝龙对话网友
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五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六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七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八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时代先锋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大山铭记赤子情 记一心为民好村官何小川

  浙江在线02月02日讯 最后一次村“两委”会议、最后一个心愿、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何小川,这位抛下千万元资产、不顾身患癌症、一心带领乡亲奔致富的好“村官”,把自己的大半生和最后的一刻,都献给了挂帘村。

  2009年12月21日病逝之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骨灰撒在村里的最高处。

  乡亲们含泪说,小川为大家辛苦一辈子。

  这座大山,这个村子,都会永远记住小川。

  “让村民早日搬进新房、过上好日子”

  ——何小川的最后一次村两委会议

  2009年12月17日,三门县挂帘村的新村建设开工了。

  挂帘村的未来蓝图向村民们展开:坐拥青山绿水,一溜溜全是3层楼的楼房,村口的大路宽20米……

  奠基仪式现场,80岁的何金叶拎着水壶,三步一歇地赶到工地上,想给何小川倒杯热茶:“多亏小川,我们才可以实现几辈人的梦想,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老人不知道,何小川此刻正躺在医院病床上,已无法走动。奠基仪式一结束,村干部赶到医院,将现场录像放给何小川看。看着新村奠基的热闹场面,他笑了,两行热泪从脸颊上悄然滑落。

  开工前一天,为了能回村看看,五六天没有进食的何小川,强迫自己喝下半碗粥。他对家人说:“你们看,我身子还行的。”但还是被医生劝阻了,因为小川目前的身体状况,受不了一路颠簸。医生痛心地说,如果不那么折腾,能安心静养,何小川的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

  癌症复发两年多来,何小川在医院进出不下10次,一次次地从医院“逃走”,一次次地晕倒被送回来,无论怎么劝都不听。他总说:“我还有更要紧的事要做。”

  一天夜里,老伴见小川在抹眼泪,何小川说:“要是能让我再活3年,看着村里人全住进新房子,我就真正安心了。”

  两年前,何小川被查出身患晚期癌症,但就在这一年,挂帘村被确定为地质灾害点,必须整村搬迁。为了让村民早日搬迁,何小川抱病奔波,殚精竭虑,甚至昏厥在工地上。

  “新村开工建设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告诉我,我要回村里。”住院期间,何小川对前来探望自己的村民,总不忘嘱咐这么一句。

  去年12月15日上午,何小川叫人把村两委干部请到病房,开了他参与的最后一次村两委会议。

  “新村马上就要动工,我放心多了。”身体极度虚弱的何小川,一字一字地说,“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你们一定要多听村民想法,跟村民打成一片。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让村民感到舒心。总之一句话,让村民早日搬进新房、过上好日子……”

  “落叶归根,让我回挂帘吧”

  ——何小川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何小川回村了。

  新村动工的当晚,心愿已了的何小川再一次深陷昏迷。几天前,他清醒时曾告诉儿子何建华:“落叶归根,让我回挂帘吧。”

  去年12月21日下午,家人和医生商议后,决定遵照何小川的交代,送他回到高山之上的挂帘村。

  消息传来,40多名村民、镇干部立即赶到医院迎接。村里最年长的99岁老人何昌浪和留在挂帘的所有村民,自发聚集在村口的老樟树下,伫立在寒风中等候。在他们心里,谁也不想失去一位这么好的村官。

  下午3时20分,车子载着生命即将消逝的何小川,缓缓开进村子。车子在村口停下来,小川被抬往家里,人们像潮水般围上去,长长的队伍,汇成一条悲痛的河流。他们千呼万唤,想把小川的生命呼唤回来。

  33年前,何小川在乡亲们的呼唤声中回来了——

  那时,村民向即将被提拔为岙口苗圃场党支部书记的何小川恳请:“小川啊,你对村里的情况熟悉,村里人都想你回来当村干部。”

  土生土长的挂帘人何小川,毅然放弃当国家干部的机会,带领村民修起了第一条通往外界的机耕路,让家家户户告别煤油灯,用上了电……可何小川意识到,村里想彻底告别一穷二白的日子,必须要出去闯。1986年的秋天,他告别乡亲,进城办厂。

  14年前,何小川在乡亲们的呼唤声中又回来了——

  那时的何小川已是资产上千万元的企业家,挂帘村民还在靠种番薯维持生计,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大家又一次向何小川提出不情之请:“小川,你回来当村委会主任吧,帮大家一把!”

  一个星期后,何小川放下蒸蒸日上的企业,又毅然返回挂帘,住进了漏风的老屋。那一年,已58岁的他说:“办厂10年,我已经不缺钱了,但村民们的日子还那么苦。不答应村民们的请求,我会愧疚一辈子。”

  就这样,他又一次当上了出差都要自己掏钱的村委会主任,而这一干就是13年。

  3天分好田,2个月接通自来水,7个月把机耕路筑成水泥路……这位千万富翁与村民们一起挥锄头、挑石子,带领村民修公路,建茶园,实现了全村脱贫。连续4届,何小川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但是今天,乡村们再也呼唤不回何小川了。

  “在群山之巅,何小川守望着家乡。”

  ——乡亲们心中的何小川没有“最后”

  回到家乡55分钟后,何小川平静地走了,离开声声呼唤他的父老乡亲。

  全村人簇拥在屋里屋外,久久不愿离开。

  那一夜的挂帘村,寒风呼啸,如泣如诉。

  在病情恶化昏迷之前,何小川早就叮嘱家人:“我死后,丧事一切从简,骨灰就撒在坦里岗。”

  家人明白,乡亲们也明白,因为在坦里岗上,有何小川与村民曾在这里手扛肩挑开垦出来的大片茶园。

  12月25日,挂帘村民与何小川告别。

  早上5时50分,下雨,平时只有几十人在家的挂帘村一下涌来上百人:在外工作的村民,无论路程远近,都赶回来了;出嫁的姑娘携夫牵子赶回来了;邻村的村民也闻讯赶来了……

  他们忘不了:那通往挂帘的平坦大道,掩埋着何小川多少深深浅浅的脚印;那苍绿滴翠的茶园,渗透着何小川多少辛勤劳作的汗水……

  他们忘不了:老人生活没有着落,是何小川掏钱救济;村民家里遭遇火灾后没米下锅,是何小川挑着米送到家门口;村民生病住院没有医药费,是何小川帮着垫付……

  小川走了,他未竟的心愿也就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为了让挂帘村民能早日住进新村,嘉兴学院出资40万元,为挂帘设计方案;三门县建设规划局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新村建设;县供电局承诺把电免费接到百姓屋檐下……

  小川走了,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可他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震撼了每个人的心,在百姓心中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大山铭记赤子情 记一心为民好村官何小川
·省委追授何小川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模范村委会主任”
·三门好村官何小川走了 村人自发上山铺路“送行”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