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坊到超市
小酥饼华丽转身
“一炉,一板,一人。”传统金华酥饼是作坊生产,夫妻店,现做现卖。一天卖几百只,已经是生意兴隆。
“金华酥饼名气不小,可入行门槛低,只算‘土烧饼’。”金华酥饼行业协会秘书长姜建华介绍,新世纪开始,随着超市的兴起,小酥饼开始从“耐饥饼”转向“休闲小食”,但销售半径不大。
要进入现代商品大流通,首先要解决包装。开始,酥饼是用报纸包的,改成牛皮纸后容易渗油,改成塑料袋又易碎,不适合“出远门”。金华农民借鉴西湖藕粉的包装,改纸盒、礼品袋包装。为适应城里人的消费习惯,有商家开始分个包装,撕开就能食用。
传统酥饼是即食型小吃,存放时间短,一周后就会走油、不酥脆,商品性能不佳。国家规定,超市休闲食品的保质期至少为6个月。于是,延长保质期成为打开市场的关键。
金华春晖食品厂厂长张树奶灵机一动,和浙江省农科院合作,于2004年研发出首批抗氧化功能的酥饼,使得酥饼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
销售渠道拓开了,一只炭桶烤制的作坊生产又成为新的障碍。2007年前后,“苏香”、“黄家春莲”等酥饼店,纷纷进行工艺改革,用工厂化、标准化替代手工作坊,日产量一下子从几百只增加到十几万只。
2005年,金华酥饼行业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农家酥饼设立高“标准”,对酥饼的技术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进行细化,主动要求将酥饼列入糕点来考核。如今,协会会员单位中,已有22家取得了QS论证。
各种瓶颈突破后,酥饼企业又在花色品种上进行创新,开发出海苔、核桃、火腿、三层肉、绿茶等20多个新口味,现在有酥饼店又在研发杂粮酥饼和蔬菜酥饼,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有的加入淘宝网,有的开设加盟店。
吃完酥饼
还留住对她的记忆
一口酥饼香,几多金华情。“车过金华吃酥饼”,在很多人眼中,除了消费,更是一种情怀。
酥饼店经营者利用文化来增强消费者对酥饼的记忆。相传唐代开国名臣程咬金曾在金华开过酥饼店,成为酥饼行业祖师。1998年,黄兆成把程咬金印在名片和酥饼包装上,作为品牌形象广为散发。
金华酥饼行业协会成立后,进一步挖掘整理程咬金的传奇故事,提炼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酥饼文化。2009年,金华酥饼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香”的方跃仙和“大麻子”的潘跃林,成为非遗传承人。
“‘苏香’注册了程咬金图片,‘大麻子’注册了程咬金品牌。”金华酥饼行业协会首任秘书长吴金中告诉记者,为让大家在消费后能留住对酥饼的记忆,“大麻子”和“黄家春莲”目前都在新建厂房中规划了“酥饼博物馆”,届时将实景展示酥饼制作的18道工序,传承酥饼文化。
金华市市长陈昆忠走访“酥饼村”时,记住了这样一个细节:金华酥饼行业已评选两届“酥饼大师”,产生了14位酥饼大师和62名高中级面点师。
4月12日,黄坤龙等农民专家聚在一起,从30多家企业的送评产品中,评出20种“优质酥饼”。他们还计划将金华酥饼的“协会标准”升格为“地方标准”,申报“金华酥饼”的集体商标,打响公共区域品牌。
“小酥饼,不仅要做成大产业,还要走向大世界。”金华市分管商贸流通的副市长黄小杭,一直关注着小酥饼的成长。在他看来,酥饼虽小,但价廉物美,回头客多,不仅是富农途径,更是打造金华“品牌经济”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