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北岸,之江路和复兴路之间,有条化仙桥路。街道很宽,人却不多。半个月前,老李在街上找了铺面开起茶庄。
茶庄左右两个邻居,一个美容美体,一个足疗按摩,都是大手笔大门面,老李的小门脸夹在两者之间很不起眼,招牌也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茶谊。
茶庄很小,设计得简单干净,两边木架上大多是一饼一饼的普洱。老李笑容满面递上名片,上面印的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营销一部雄鹰支部经理。名片背后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保险可以助您洒脱对待人生重大危机……
老李16年前开始卖保险,是杭州乃至中国第一代保险推销员。许多当年并肩冲杀开疆拓土的同伴,如今已是公司高层,这一点老李看得很开,他说自己骨子里是个极其自由散漫的人,现在的状态才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我这人特别爱玩,开茶馆也主要是玩,交朋友,如果真当成饭碗那就累了……”
1986年,老李从杭大中文系毕业,那时候大学生找工作完全不用愁,而且是铁饭碗。可老李宁可在外面摆地摊也死活不肯进机关,把他爸气得半死。后来他又自作主张当了保险推销员,差点被他爸赶出家门。
老李骨子里虽有文人的闲散,但真正做事还是有股钻劲狠劲,他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必须做20个陌生拜访,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再苦再累都逼着自己完成。
有些人天生擅长交际,一扎进人堆就如鱼得水,事实证明,老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举个例子:卖保险头两年的一天晚上,老李回家路上碰到一个女人自行车坏了,热心的老李挽了袖子上前帮忙修车,一边动手嘴也不闲,车子修完也把自己代理保险产品讲了一遍,第二天女人就签约成了他的客户……上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人一个月还拿一千左右工资的时候,老李的月收入就有两三万了。
老李说,2004年以前,他手头的客户就有将近两千,那时卖保险主要是以量取胜。后来年纪渐大精力有限,慢慢转向求质,客户朝高端发展。现在他的核心客户,数量虽不及原来十分之一,但基本都是大老板级的,非董即总,每年花十几二十万买保险的有一大批。
我这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老记不住人家名字。我也知道这是社交大忌,也一直为此苦恼。但老李的名字我默念了两遍就记住了:李德华——老李+刘德华。看来记东西不能死记,要用些技巧。
知道老李,是前几天饭桌上一个朋友讲起的。朋友知道我刚开始跑公司新闻,就向我推荐了此人。朋友说,老李这人十分有趣,可以算是杭州保险业的一个人物,现在他自己花钱租房雇人开了个小茶庄,不为挣钱,是找个和客户朋友联谊交流的场所。朋友还说,5月26日,老李的茶庄要搞第一期活动,讲座主题是金融投资。
前天下午,我慕名前去拜访老李,顺便旁听了一下他的沙龙聚会。
我问老李:保险这种东西,不管谁去卖,产品其实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那些老板只认你,能成为你的长期客户?
老李说:“推销产品其实就是推销自己,人家接受你了,差不多也就接受了你的产品。”
老李文科出身,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对世界政局经济形势金融财经宗教哲学诗词歌赋都有钻研,推销保险之余和对方一聊,往往就能产生心灵碰撞,让老板们一下感觉如遇知音。
老李还说,做推销,最高境界是要忘了自己的推销员身份,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没有人能拒绝一个全心全意为他着想的人。”
比如,老李有个客户很想炒房,老李便把自己对杭州楼市的研究心得和他分享,一发现合适房源还主动约他一同去看。后来客户房子买了,升值了,朋友交上了,保险也就卖出去了。
我又问:人家买你的保险,是不是因为是朋友给面子?既然这些老板这么有钱了,还需要买保险吗?
老李先打了个比方:古代皇上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他自己根本用不过来,为什么还要这样?其实就叫资产配置。(这个比方我一直没搞懂,皇上的后宫和买保险到底有啥关系?)
老李又举了第二个例子:见过航空母舰吧?厉害不厉害?它也需要有护卫艇,也需要救生船,干吗?风险始终都是存在的。这些年光我知道的,一夜之间生死两界倾家荡产的事不要太多,钱越多其实风险越大,丘吉尔说过,保险就是保证你在未来一个不可知的日子……
……
我和老李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天,发现他的确是个很好的聊天对象,热情四溢、见多识广,观点看似随意往往直击要害。最可贵的一点,当你讲话的时候,他总是瞪大眼睛入神地听,并随时做出积极热烈的反应,比如猛拍大腿或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下来,老李的手机铃声次第响起,他的客人们也一个一个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老李频频站起,出门去接。
8点左右,人到齐。大家互换名片,握手寒暄。我发现,除了都是老李的朋友外,来的任何两个人在今晚之前都不认识。
以E总在千岛湖买的别墅为话题闲聊几句,马上正式进入今晚正题:由E总主讲股市未来与金融投资。
旁边的索尼笔记本电脑传出叮咚的中国民乐,老李的女朋友一遍又一遍泡制着功夫茶。E总讲得非常投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个小时,然后大家进入自由发言讨论阶段,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很可惜,我对炒股完全不懂,而且除我之外都是杭州人,杭州话对我这个来自北方的人来说只能听懂六七成。昨天我努力回忆,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的关键词大概有:见底、通胀、公募、私募、股指期货、四万亿、铁矿石、欧元、城市化、新能源、低碳产业、智能电网、外贸出口……
A总杭州某私营企业总裁、董事长,白皙丰韵的中年女士。
老李和她相识于1997年,那时A总在德胜路开了家饭店。一天,做“陌生拜访”的老李推门而入。老李说,他第一面就觉得A总这人直爽大气,颇具男人气魄,做事方向感极强。那天他只花三分钟介绍完产品,连句“您是不是考虑一下”都没问就起身告辞,这一举动颇出A总意料,并留下了印象。第二天老李再去,生意很快就做成了。(保险业界有个公式:陌生拜访平均6次才能签单,见第二面能签下的十分少见)A总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通过老李之手买下的保险产品也越来越多,总值早已超过百万。
B董杭州某医药公司董事长。(仅看外表,我会猜他是初中物理老师,听老李说,这个看上去相当斯文的中年男人仅在股市的投资就有三千多万。)
老李认识B董时,B董还是小B,刚刚从国营医院辞职下海,当了医药代表,因为失去了国营单位的种种保障,就从老李手中买下两份“潇洒明天”险。(此保单据说有“史上最牛保险产品”之称,累计年利高达8%,1999年停售。据说当初没买的人都后悔得要死,而买了的人也因买得少而后悔得半死。)
B董的公司如今已是国内多家药厂的在杭独家代理。老李说,B董外表温和儒雅,待人做事温和,从不急功近利,但投资意识极强,纵横股海期货多年,以稳、准、狠著称。老李说他最佩服B董的,是他做事认真严谨,制定目标安排计划实施步骤,一丝不苟,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完成。
C教授杭州某高校艺术系教授,老李茶庄的装修就是他帮着设计的。C教授那天来晚了,直向大家解释说自己刚从装修工地匆忙过来,所以穿得像个民工……(C教授这个比喻明显过谦,他那身打扮其实更像包工头)。
在座客人中除了我,只有C教授不是老李的保险客户,两人因朋友介绍认识,很快因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相似见解而惺惺相惜,视为知己。
D局长老李小学同学的同僚,两人在一次饭局上认识。D局长对政治经济金融社会等方面颇有研究兴趣,与老李相谈甚欢。
E总杭州××证券公司总经理,注册投资分析师。E总和老李认识是因为老李多年前就是他营业部的交易大户,两人互相欣赏,经常探讨交流全球和全国政治经济局势。老李说,E总为人极讲义气,别人请他讲一节课,出一万块钱也未必肯去,今晚的讲座,他一个电话E总就爽快赶来了,主要还是冲着朋友。
老李的朋友们
“什么时候见底?我的看法是,你安安心心把世界杯看完。世界杯期间肯定没的行情,为什么?这些基金经理个个都是球迷,因为球场和股票性质一样的,结果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才让人着迷,你想他整晚看球,白天还不打瞌睡?还有心思看大盘?”
“这话对的,赌球的钱到时候说不定也要从股市抽出来的。”
“多少算是到底?我看弄不好要跌穿两千,在一千六七这个位置会有个强力支撑,可能就是这一波的大底,然后,你就等着翻倍好了……”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判断的,早几天我还在想,很可能两三个月以后,遍地黄金的时代又会到来。”
“冲到什么时候见顶?我们专业的人根本看不上的股票,都涨得很凶,我们跟别人讲,这么垃圾的股票也好买的?可人家就是比我们推荐的涨得好得多。那段时间我一看大盘就头晕,涨得根本不讲道理,我头一晕,哎,过几天马上大跌,好几次都是这样,蛮灵光的。”
“哈哈哈……”
……
不知不觉夜就深了,街上早已空无一人,除了老李的“茶谊”还亮着灯,周围一片黑灯瞎火。
沙龙结束时已过午夜零点,大家出门握手道别,各自开车四散离去。
我跟老李说,今天的气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参加的兴趣小组。看来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大事挣大钱,还是有道理的。
老李说,对的!我身边这些朋友,不管当官办厂还是开公司当老板,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都很强……(都市快报 记者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