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海宁
“插队落户”的优惠
记者:为什么新校址选在海宁?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因为地利。这里离母校近,地又大,有很多优惠政策。
作为海宁市政府引进的第一所大学,东方学院的建设被当作当地“几乎是头等的大事”。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段子是:“同一首歌”来到海宁市,特地把引进东方学院这件事放到了海宁市重视教育的成果展示中。“这说明,东方学院已经成为海宁市的一张新的名片,在这里办学能享受到的优惠,肯定是很多的。”果不其然,此后,东方学院顺利从海宁市政府批到了987亩土地。
提起当年这场合作,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记清说这是难得的机遇和缘分:“海宁市本来就想发展教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一所大学是必然的。东方学院这时候提出搬迁的意向,大家就一拍即合。”
一名其他独立学院的教师用“幸运”来形容这块新校区:“他们很幸运,决策层很早就在策划,拿到了紧靠本部的一块地,如今土地寸土寸金,再也难以拿到这么好的一块地了。”
根据东方学院一名老师的计算,从老校区到下沙本部需要近50分钟,从新校区到下沙本部只要近20分钟,这么一算,学校没有搬远,反而越搬越近了。
人才迁徙
土地之后的又一课
记者:除了土地之外,本次搬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人才。土地之后更难解决的问题是:师资。
杭州——海宁。
新校区靠浙江财经学院本部更近;但心理距离,截然不同。
当年杭州高校群体搬迁至下沙大学城时,就曾遭到质疑:这远离主城区的文化沙漠之地,会否影响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而今,大学直接迁出了杭州城,有些人难以接受。
教师的抗拒表现得更直接:曾有教师宁可辞职,也不愿去新校区教书。
东方学院重新在浙江财经学院进行了一次招聘,190名教职工转战海宁。例如,承认有过思想斗争的黄文平,最终还是放弃母校的优厚条件,选择了在东方学院担任金融经贸分院的院长:“体制不同,民办学校发展空间大,办学模式在中国也还属于探索阶段,这对自己也是个挑战。”
学校还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给予教师事业编制、可以低价购买商品房、提供科研津贴、补贴交通费用。
海宁政府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开通从海宁到下沙的公交路线(公交路线不只是从本部到长安校区,还有到下沙城区的)。
当然,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都还不够招徕足够的教学人才。黄董良透露,他正在着手准备修改教师考核的标准:“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吸引专心教学的老师。”
搬迁只是第一步,迁往海宁的东方学院,将面临怎样的未来?我们只知道,关心着这场搬迁的人很多,他们关心的并不仅仅是迁址,更要紧的是这场搬迁背后与独立学院有关的教育改革会以怎样的姿态强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