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武义12月2日讯(记者 龚晓)武义是一个位于浙江中部的山区县,也是曾经的贫困县。在当地人的眼中,“八山半水分半田”是这里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武义县委党校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武义特别贫困的南部山区,尚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有4万人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1993年,武义开始了“下山扶贫”工作。
经过18年的努力,全县共有接近50万人告别了高山,从“山民”变成“村民”。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从原来的乡镇,搬到了邻近的其他地域,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看得到管不着,管得到看不着”是当地乡镇干部的口头禅。为何有如此之言?武义县柳城镇司法所所长周元妲说:“这是当年跨乡镇搬迁村庄带来的后遗症。”
“看得到管不着 管得到看不着” 矛盾纠纷难化解
柳城镇郑廻村是当年“下山大搬迁”的主要接收地之一。该村原有人口950人,下山迁入了大溪口乡水头村、西联乡田坪村等五个村共600多人,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300多人,从原来的小村变成了拥有1800多人的大村。“管理难度一下上去了。”郑廻村支书谭凤伟不无感慨地说。
谭凤伟说,山区老百姓来到平原之后带来的问题很多:有些人卫生习惯较差,而原先的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法制观念淡薄的,则喜欢到当地村民的田里搞些“小动作”等等。“当然这都是小问题,”谭凤伟说,“真正要命的还是土地纠纷。”
据谭凤伟介绍,当年搬迁的时候,下山的各村都与郑廻村的生产队买了地。“生产队为了尽可能节约土地,就把宅基地的边缘核定得与原有民居相当接近。”谭凤伟说,“有的地方,可能连一米也没有的。”
“这下,原村民就不干了。”周元妲接着说,“新民居不仅比老民居更漂亮,更高,而且由于位置接近,相当影响采光,于是好几年房子都建不起来。”
“纠纷很难调解。”谭凤伟说,“因为我一个郑廻村的干部,去调解涉及两个村的案子,谁也不会听我的。”
实际上在下山搬迁之后,原本的村行政关系依旧保留。“也就是说,水头村等迁入村的行政关系依然属于大溪口乡、西联乡,且远在几十公里之外。”谭凤伟说,“人民调解工作很难开展,所以才有‘看得到管不着,管得到看不着’之说。”
成立综治中心进行统一协调
行政关系混乱,不但让矛盾纠纷“跨镇、跨村”辐射面变大,而且连新农村建设也受到影响。“农房改造,变电设施安装,垃圾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难推进。”周元妲说。
2011年6月,郑廻村建立了区域社会综治中心,将原先各个村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整合,成立了人民调解、治安、公共事务等三个专门的机构。“这才加快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的步伐。”周元妲说。
令周元妲、谭凤伟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已经拖了好几年未曾解决的案子,在综治中心成立半月之后,就成功调处了。周元妲说:“在理顺行政关系之后,我们调处的办法就是各家都让一步。”
为了看这“让步”的幅度,记者跟随老周来到了水头村村支书江大生的家。在江家的左侧,记者看到了一个宽两米多、深一米多的沟。江大生说:“原来房间距很近,半米出头一点,房子建不起来。后来经过周所长他们调处,扩大到了两米多。我们是2009年才开始建房,相比其他村晚了。”的确,在郑廻村周边,记者看到了很多已经建好的新民居,普遍都是三层楼的小洋房,唯有水头村的房子还是“红砖在外”。
江大生说,当年国家给他们的政策很好,补贴力度也大,买宅基地只要13元每平米,造完房子自己出的钱不多。“现在一个儿子在外开超市,一个儿子去武汉念了军校。”衣着朴素的老江说起儿子就很高兴。
综治中心面临“断炊”?
采访完毕后,记者跟当地综治委的工作人员闲聊起来,当问到综治中心的经费来源之后,他不住地叹气。武义曾经是贫困县,所以原先国家是有相关拨款补助的。“但是自从去年开始,这笔款项就停了。”这名工作人员说。
而武义当地的财政比较紧张,很难拿出多余的经费。“跟周边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好比啊。”工作人员透露。毕竟就目前而言,综治中心只是将相关的村一级功能进行了“捏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村”,原来的村建制依然存在,综治中心的工作不可替代。郑廻人已经做到社会管理的“整合”,如何再次“创新”还是艰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