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这里讲述的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几个有喜有忧的求职故事,我们邀请专家加以点评,希望能给正在找工作的外来务工者一些启发。
甘肃四姐妹:学点技术找个好活
正月十六,位于杭州下沙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里里外外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陆续进场找寻一份心目中理想的工作。
市场的大门口,阳光下,4个小姐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们穿着北方农村常见的新棉衣,规规矩矩的短发或梳着小辫,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记者和她们攀谈得知,她们是来自甘肃陇南同一个村的亲戚,都是第一次来杭州找工作。
正说着,一位剃着时髦发型的小伙子来到她们面前,用记者听不懂的土话和他们讲了一通。原来,他正介绍四姐妹到一家名为卓尚服饰的企业去面试缝纫工。显然,他们是同乡。这几年,“老乡带老乡”找工作再平常不过了。
要去的这家服装企业平均月薪有2500元,愿意加班的人收入还会更多些。在这样的待遇面前,小姐妹的想法却各有不同。
小王年轻点,手里拿着新款的三星智能手机不停地摆弄着,似乎不太愿意去。“我倒不是怕吃苦。我在想,如果一直这样干下去,我将来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她说,虽然自己是初中毕业,但想找个有点技术含量的,一边干活一边学技术,将来图个好前途。
年纪大点的小毛已经结了婚,对这份工作和收入似乎挺感兴趣,急着打听工厂在哪、住宿吃饭的环境怎么样。“我出来,家里的两亩半田扔给孩子他爸种。你也知道,田里扒拉不出几个钱,俺得养家糊口。”不过,她希望能多看几家需要缝纫工的企业,再做决定。
小樊对这份工作貌似不感兴趣。“听说一个老乡在富士康拿四五千块钱,这相差的也太大了,再找找吧。”但记者和她聊天后得知,除了会踩缝纫机,她没别的什么技能。聊到最后,她叹了一口气:“已经在劳动力市场转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还有一个小陈,站在一边不大吱声,别人讲什么她就听听。她告诉记者,她对缝纫挺生疏的,手脚还不太麻利,不知道人家要不要她。“要不,先做做看吧!”她说。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诗达点评:出来打工,谁都想多赚点钱,最好还能学点技术,未来图个好前途,这反映了今天80、90后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遍心态。想法虽然没有错,但问题是良好的愿望还要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劳动力价格是“随行就市”的,有人每月还拿8000、1万呢,关键是要有“本事”拿这个钱。先干起来再说,边干边学,有了真本事,老板说不定还会抢着给你加薪。记者 施晓义
技工冠军:今年一定要当班组长
来自山东枣庄的25岁务工者梁宗国虽然是众泰汽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但是他来这里不到5个月就戴上了“冠军”的头衔。在去年12月厂里举办的技术大比武中,他在2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
在众泰汽车下沙基地的200多名员工中,经过报名、考试、选拔等一系列程序,才选出了最后的参赛者。这次大比武要对这些汽修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小梁说,操作考试考好有几个难点,修电路3个,底盘1个和发动机1个,这些操作要在30分钟内完成,并且每个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都要形成文字上交。
平日里,小梁一有时间就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研读,而一旦有实战机会他更是不放过,这样才练就了一身“冠军”的本领。
他觉得,是众泰培养了自己。“许多本领都是技术部门的领导手把手教给我们的,感觉特别温暖。”
据众泰汽车常务副总经理孙玮介绍,厂里给技术比武的优胜者戴上大红花,让打工者体会到自身价值。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兄弟。“比如我们会教育小青年少到厂里的小卖部买零食吃,把省下来的钱寄给家里。当员工知道你为他着想的时候,你批评他,他也能接受。”
正是这样的关心和鼓励,让梁宗国在这里工作感觉踏实。他家里有8亩多地,以前收成好日子还挺不错,现在种子化肥什么都在涨价,就算是收成好,收入也不太高,他就选择出门打工。在台州学修车,一干就是5年,去年8月1日来到众泰。
说到自己的职业规划,梁宗国雄心勃勃:“今年一定要做到班组长,以后再努力向管理方面进军。等攒够了钱,我就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我相信一定能做到!”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诗达点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被动给员工加工资,真不如主动教员工学好技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己给自己加工资”,这还能让员工更自信。员工自信心增强了,工作才安心,干劲才更足,劳资关系才更和谐,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这才是双赢之举。实习生 王漫 记者 施晓义
老跳槽户:总想试试运气
皱巴巴的棉衣,消瘦的面庞,单薄的身体,这是记者正月十四在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一家职业介绍所看到的四川广元籍务工者罗平(化名)。42岁的他已在杭州干了10多年,每年都要到这里来转转,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工作。
在这个劳动力市场的荣益职业介绍所里,他这看看,那看看,一直犹豫不决。“他是这里的老客了,跳槽很频繁。”职介所所长潘如白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他人也年纪大了,越来越难找工作了。
前两年,罗平在杭州杭海路上的一家餐饮店做仓库管理员,当时月工资是1600元,每星期休息一天,店里包中饭晚饭,还帮员工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做了一年多后,他希望工资能加到1800元。“但店里就是不肯加,我就走了。”他说。
在这期间,他又换过几份工作,都不中意,所以又来到了职介所。记者看到,临平一家企业在招模具工,包吃包住,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有2500元,问他愿不愿意去。他摇了摇头:“这个技术活儿我干不来。”
此外,杭州主城区一家物业公司的保安岗位开出3000元的月薪,并且做二休一,但他说:“我这副身材,没有勇气去试。”
其实他也知道要找份好工作并不容易,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但看着眼花缭乱的用工信息,他总想试试运气。“我想继续找一个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实在不行再换个工种,不会吊在一个地方。”
言谈中,罗平自认为混得并不好,到如今还单身一人过日子。今年过年,他没有回家,来回1200元路费也省下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点钱还能撑一阵子。”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诗达点评:42岁不算大,十多年打工不算短。要技术的不会干,要体力的干不了,工资低了不想干,就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中进进出出,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别说社会没给机会,看看周边,机会和好工作是干出来的。还是那句话,“手上没有两下子,别跟人说加工资”,这就是市场。记者 施晓义
- 记者调查:“用工难”为何难?破解唯有转型升级
- 带薪休假节日聚餐 企业和员工都盯上“软待遇”
- 今年用工形势如何?技工"很吃香" 女工缺口"不好看"
- 做一天比跑马拉松还累 快递待遇不错但没什么想干
- 永康职业中介所靠出租黑板赚钱 小企业招工大多捡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