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4日讯 王立定,53岁,是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的一名维护工。但对于住北仑港强一村员工宿舍里的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王师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专职”理发师。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王师傅就会提着理发工具包,来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义务理发,风雨无阻。
殊不知,王师傅义务理发,从20岁当兵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了30多个春秋。
善意之举让他与理发刀结下不解缘
王师傅,鄞州人,小学没毕业,就“上山下乡”了。1979年,20岁的他应征入伍。而他理发的手艺就是在部队里学会的。
每逢周末部队休息,他就会看见几十名官兵在洗完头后迅速地排成一字长队,等着部队里唯一一个会理发的河南籍战友来打理一下头发。“虽然都是男生的头,但每个人剪一下也起码10分钟,这样全部剪完,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部队纪律挺严的,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为了剪个头耗上一天很不划算。”王师傅说。看着这“僧多粥少”的局面,他当时就决定学习理发来为战友们服务。
于是,每次那位战友给别人理发时,他就站在一旁看着学习。一天,那位战友看他经常在一边专心地看他理发,就问他:“要不学一下?”他眼睛一亮,就立即拜师学艺。“我刚拿起剪刀和刮刀,就在师傅的示范下,直接在战友的头上动手了,真得感谢一下战友的‘牺牲’。不过,第一个光头我也刮得挺干净的。”他笑着说。
在师傅手把手地传授下,勤学苦练的他2个月后就顺利学成出师了。
或许,他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么一拿理发刀,就拿了30多年。
义务理发已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1983年,王师傅来到了宁波港务局工作。无论是工作在生产一线,还是在后勤保障部门,他一直保持着当年在部队时的优良传统:放弃自己午休时间,为同事、民工兄弟义务理发。按他的话说,给别人理发已经成了他生活里的一种习惯。
为了方便大家,他直接把理发工具放置在单位。年复一年,刀剪钝了,重新买一套,用到现在,已经是第7套了。
近几年,单位里新来了不少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小伙刚进单位时,打扮都挺时髦的,但几个月下来,有几个开始灰头土脸了,尤其是他们的头发乱糟糟的。
闲聊时,王师傅从小伙们的口中得知,由于刚参加工作还不太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所以,每天下班后就累得躺下了,脏衣服也懒得清洗,更不用说剪头发了。而有几个小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觉得这边的理发店随便剪个头就要几十元,太不划算,就忍着没剪,所以把头发养长了。
此后,王师傅就将目光对准了身边的这些外来的年轻同事。每次看到头发挺长的小伙,他就会主动上前问他们需不需要理发。
为外来务工小伙当“专职”理发师
小伙冯刚记得,那天他在食堂吃饭,王师傅看到他就走过去对他说:“年轻人,头发长得都可以扎辫子了!吃完饭,来试试我的手艺,我给你理个发,免费的。”
“那时候我还不太认识王师傅,但周围的几个老师傅一拍我肩膀说,小冯还不快谢谢王师傅,他可是我们这里的神剪!”
冯刚立马跟着王师傅剪头发去了。10来分钟后,理完发的冯刚精神了许多,像是换了一个人。这下,其他围观的小伙也纷纷要求王师傅帮他们理发。
就这样,趁着休息日,王立定总会前往港强一村。小区里的工友们只要远远看到他,就会奔走相告:“我们的‘专职’理发师又来为我们服务啦!”
陈斌,25岁,浙江龙游人,2004年就来宁波打工了。采访中,小伙笑着告诉记者,认识王师傅以后,自己再也没有去理发店理过发。“我理发的事,王师傅都替我包了,现在这个发型还是过年前,让王师傅帮我捯饬好的呢!”陈斌笑着说。
提起王师傅,单位皮带机班大班长王文炳更是赞不绝口:“老王从进单位开始,就一直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大家义务理发,每月都要理上10几个,每到节假日,来找老王理发的就更多了!有老王在,我们员工的整体形象都上升了不少呢!”
宁波晚报 记者 郑怡 通讯员 张杰 周磊
- 简历撒向亲朋好友 宁波大学生谈实习的各种难言之隐
- 宁波一民国祖宅引争议姑姑状告侄子 一纸分书定产权
- 宁波:冲动男将公交司机鼻梁骨打折 赔偿13000元
- 宁波一女子祛斑不成险"毁容" 获赔1000元医疗补偿费
- 宁波除夕至正月十七 烟花爆竹造成70起伤害事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