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6日讯 民营书店的一声叹息
“这家书店是2000年4月27日开的,已经开了12年零八个月了。那年是千禧年,就叫千禧书店。”昨日,椒江青年路上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斜对面的千禧书店老板朱啸文说。
这不是自豪的话语,而是书店面临关闭的无奈叹息。
半个多月来,朱啸文过的是挨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2012年12月28日,他接到通知,原单位要于2013年1月15日收回书店目前租用的房子。一个地方租用了12年,突然说要被收回,老朱不知如何是好。半个月来,他也跑了一些地方,希望寻找一个新的落脚点。但,都不太合适。
“腾别的地方,房租太贵了。”朱啸文说。他一年几乎360天守在书店,如果赚来的钱付了房租后,剩下的还不如一个普工的工资多,他没有继续开下去的勇气。
老朱来自临海农村,高中毕业后,也在外打过工,不过,开书店最合他的心意。这是一家特价书店,以经营出版社库存书画和旧书为主。在12年的开书店生涯中,老朱结识了许多爱书人。来他书店买书的顾客,也以回头客为主。
接到收回房子的通知后,老朱考虑了两天,决定处理图书。店里内外贴出“图书大处理”、“折上折”等醒目大字。同时,他一一电话通知老顾客。
“小朱,怎么大处理了?以后不开书店了吗?”许多老顾客都比朱啸文年龄大,在他这里买了10多年书。
“是啊。房子要收回了。”
“那再找一个地方。你不开书店,谁还会开?”顾客们都支持他继续开下去。他们给他出主意,比如开到老街、台州市第一中学等学校边上去。
“找了几个地方,房租都太贵。难以养家糊口。”
也有顾客建议他再跟房东谈谈,留几个店面给他开书店。但老朱知道,这个不太可能。
昨天是15日。千禧书店还有2万多册图书存货。老朱说:“这么多书,叫我搬到哪里去呢,只能先拖着,再想办法。”
老朱坦言,人到中年,开书店10多年,现在突然不开了,去外面找份好工作的确也挺难。他心里焦急地盘算着,怎样才能给书店找到一条出路。
他们在书店留下的美好回忆
朱啸文喜欢书,更喜欢跟读书人打交道。开书店期间,许多老客户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书店里“书籍有价、知识无价”的标语就是老客户许志成提议写的。他是原椒江教委主任,退休后一直关注文化、教育事业,千禧书店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充电场所之一。“小朱是个有文化的农民,我在这里买了很多书,也跟他交了朋友。”在他眼里,千禧书店是椒江的一个文化景点,有空的时候,读书人都爱到那里逛逛。
“到千禧书店随意逛逛,翻翻书,是一种享受。”作家范正来说,在这样的旧书店里,总能淘到他处买不到的心仪的好书。他还总结出自己多年来的买书“规律”:在这里可买可不买的书,会买;在新华书店可买可不买的书,不买。“因为这里的书便宜。去新华书店只买那些非买不可的书。”逛旧书店的时光,很让他回味。
温岭的吕先生是一个骑着摩托车去买书的手艺人。黄岩、路桥、温岭的旧书店,他基本都去过。“但这些书店开不久,一家家都倒闭了。”他说。
上半年,吕先生从本报上看到介绍千禧书店的文章,按“文”寻找,找到了这家书店。第一次去,他就买了好几百元的书。此后,每隔数周,他都会骑着摩托车,特意来千禧书店淘书。“这里的库存书、字帖、画都很不错。每次来都要买一堆。”
前不久,老朱告诉他,书店要关门了。“又要关门了?”吕先生一脸郁闷,“哪里还有旧书店可以淘书?你给我推荐推荐。”老朱无言以对。
对于青年小彦来说,千禧书店充满回忆。“高中时经常在这个书店买书。”他还记得,自己在这里买过王小波、余秋雨、金庸的书,还买过《孙子兵法》。书店位于他去学校的必经之路,到这里买书,既方便,又折扣高,便宜。
读书时代,最是囊中羞涩的年纪,看到特别喜欢的书,买不起,总忍不住手痒痒。小彦对记者“招供”,他也学过孔乙己,窃过书。书单里的古龙小说、梁晓声散文集、《挪威的森林》、《新概念作文》等书籍,应该都是从书店里“免费”拿的。
后来,他觉得挺内疚,把这些书看完后,都捐了出去,算是功过相抵。
小彦大学毕业后,回到椒江工作,但很少去千禧书店。近日听说书店要关门,特意去看了看。“还是老样子。”这是小彦的第一感觉。跟老板说起当年那些不光彩的往事,老板一脸茫然:“有这事吗?”
这些原本可以聊博一笑的往事,因为纠结于书店的出路,老朱难展笑容。
网络冲击下的民营书店
不过,与许多读书人惆怅的情绪不同,小彦认为,像千禧书店这样的实体民营书店经营越来越困难,是必然趋势。
他分析,书店开久了,卖不出去的旧书越积越多,回头率降低;新书更新慢,二次购买频率降低;可供选择的书仍然相对较少;有些书的定价仍然偏高,比如王元化的《读黑格尔》(手抄+铅字),只适合小众读者,但该书的定价“拒绝”了潜在顾客。
小彦的分析相对网络平台而言。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已成了不争事实,许多经营单一的实体书店被逼到墙角,不得不缴械。
作家张瑞斌在千禧书店买书多年,他也承认,网络兴起后,他去书店的次数明显少了。“记得五六年前,我在那里买了许多文史类的书。那时,朱老板货源多,质量高,价格也实惠。”但是,近几年,他几乎很少去千禧书店买书了。“网上购书网站很多,要新书的有新书,要二手的有二手,可供选择的图书成千上万,而且也有促销优惠。”
不过,他强调,实体书店经营遭遇困境,跟文化没落或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能画等号。“以我自己为例,虽然近年去书店少了,但是,买的书更多了,看的书也更多了。”他认为,大量实体书店消失,只能说明人们阅读方式和购书方式发生了改变。
实体书店的消失,给适应了实体书店淘书、阅读的读者无限忧伤,与之相反,善于网络交易和网络阅读的读者,更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一种已经习惯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时,不同读者的“应激”反应。
难以取代的民营书店
那么,实体书店(尤其民营书店)是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在采访中,许多读者表示,一座城市应该有它的多元阅读空间。
张瑞斌说,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不论网络多么发达,它都无法代替活生生的实体书店。“完全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也是很单调的。”
他觉得,实体书店是一道文化风景线,光有新华书店还不够。“偌大一个主城区,最后一家民营书店都生存不下去,这不是很有问题吗?”
市委党校法学硕士杨文杰也很关注民营实体书店的出路。他觉得,实体书店是真正的精神家园。“网上快餐式的阅读消费,直接导致了国民素质的下降。”他直言不讳,“真正有营养的书,尤其是思想性的书,是要捧在手里,仔细反复阅读才能被吸收。”为此,前几天,他也特意去了一趟千禧书店了解情况。“老朱有经营头脑,一心扑在书店,生意还可以的。只要能给他提供一个门面(比如海门老街),这个书店能生存下去。”他说。
对此,天台古风书店老板夏积敏深有同感。古风书店也是一家经营库存等旧书的书店,“利润很薄,只能维持生计。如果房租太贵,就很难生存。”
去年年初,杭州市出台了《关于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的暂行办法》,出资扶持民营书店。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台州没有相关扶持资金。该局有关人员表示,这个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民营书店该何去何从,都不好说。
- 宁波老三区只剩10余家民营书店 名店枫林晚苦苦支撑
- 椒江最后一家民营特价书屋清仓 民营书店何去何从
- 宁波民营书店店主郑永宏夫妇 爱书独守“枫林晚”
- 新华书店设“喜迎十八大党建读物”图书专柜
- 新华书店设“喜迎十八大党建读物”图书专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