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是工业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农业经济的紧迫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不但为工业化提供了环境容量和资源支撑,而且通过人口迁移为城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事实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迟缓将会拖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在当前强调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背景下,必须把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从1964年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至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引领我们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过去侧重于技术层面演进到目前强调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口素质等多方位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绍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推进,农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市相继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00个,其中省级园区15个,总量占全省首位;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7万亩,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85%。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加大,共培训农民70万人次,转移农民21.5万人;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1%,集体林权流转5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61元,五年中年均增长13%,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50.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在肯定绍兴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意识,认清绍兴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坚定性和紧迫感。对照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绍兴农业生产在要素配置、经营体制、生产方式等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转移就业的规模持续扩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的势头凸显。据绍兴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反映,绍兴农业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21.73%,农业从业人员中,51岁以上占59.20%,而农村总劳动力中,51岁以上的只占26.73%。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96.46%,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58.24%,未就过学的占9%。虽然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接受高中以上学历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十分突出,大多选择非农产业,所以,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这几年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文化程度的下滑造成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增加、经营方式落后,劳动要素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2.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依旧落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许多龙头企业与当地农产品关联度不高,从外地购入原材料,未能使当地农民普遍受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迟缓,大部分农产品在价值低端进入市场,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局限在茶叶、香榧、黄酒等少数领域,受益面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增长加快,但作用发挥状况不甚理想。土地抛荒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流转率虽然已超过50%,但平均流转期限和流转规模还有待提高。农业外向度低,出口创汇型企业少,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能力弱。
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绍兴农业科研成果在总量上明显不足,档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甚至还没有达到“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三分之一”的规定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渠道不畅,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机化水平虽然较高,但基本上配置的是常规型、普及型农机,新型高端的农机配置率不高。农业科研、推广队伍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据绍兴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反映,全市在村级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2418万人,仅占农村劳动人口的0.62%,而在农技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14%,初级职称的占到76.68%,农机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当前当前绍兴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大力培育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的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农业经营主体素质的提升。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二代、三代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把新型农业从业者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相结合,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劳动力队伍的文化结构,积极推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技能培训相结合,保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适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对新生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和吸纳程度。
2.完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农业经济生产力。优化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根据粮食和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竹木、干鲜果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的特点,重点推广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三类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逐步形成适应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绍兴,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3.提高农业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步伐。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一方面要从农业高等院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继续大力扶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研究部门,同时要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 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 浙江农业厅负责人就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答记者问
- 夏宝龙新西兰考察时强调: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
- 夏宝龙:研究推进营改增试点和农业现代化工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