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年底,年味越来越浓,农家土厨师成了“香饽饽”。这些农家宴席的掌勺人,自带锅碗瓢盆,做出的菜色却不比星级酒店的逊色。如今在萧山,土厨师的走俏,也让制作传统竹蒸笼的傅桂年赶上了好时候。
祖传的技艺,一做将近50年
这些天,作为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萧山义蓬街道头蓬社区傅桂年师傅的生意已经排到年外。每天早上8点,头蓬老街2号的大门准时打开,在清脆的毛竹“劈篾”声中,傅桂年一天的生意开张了。
今年63岁的傅桂年,祖籍诸暨,后来跟随父辈来到了头蓬老街。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傅师傅一做就将近50年。50多年的手艺活,让傅师傅练出了一副好身体,大冷的冬天,坐在门口做做活,他只穿一件单衣。“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对老底子的东西越来越讲究了”。傅师傅没想到,在他享受天伦的年纪,竹蒸笼反倒开始旺销了。
由于手艺好,傅桂年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曾做过15层的蒸笼,最大的笼口直径就有1.1米,是部队里过来特别订做的,用来蒸馒头,一层蒸笼能摆上百来个馒头,最小的只有20厘米宽,常见于蒸小笼包子。
竹蒸笼制作的特点是将竹子分成宽度4厘米左右的竹片,然后用竹篾将竹片拼接后绑定蒸笼,虽然简单,但是要做出精品,还是需要工夫和耐心的。
眼下是竹蒸笼销售旺季
傅师傅回忆,从爷爷那一代开始,家里三代人都以制作竹蒸笼维持生计,在特殊的年代养活了一家老小。尤其是他父亲,更是这门手艺活的高手,大家都管他叫“拳头师傅”。如今,养家糊口的任务不再,这门手艺面临失传,傅师傅曾有一徒弟但现已改行,子女都从事其他行业。
傅师傅说,现在对竹蒸笼需求最大的是当地的土厨师们,临近年关,竹蒸笼是厨师们少不了的工具。一个厨师,起码要备上两套以上的竹蒸笼,才能保证麻利的出菜速度。每年9月中旬以后,土厨师生意一开始走俏,竹蒸笼就迎来了销售旺季,到了5月份,婚宴少了,就进入淡季。
如今,这门手艺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技艺,收编进入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傅桂年也成了非遗传承人。他说,制作蒸笼塔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为了让这门手艺不再失传,每年萧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示的时候,傅桂年就会去现场表演,向后人展示这项民间手艺活的精妙。
小链接
它是一项即将消失的手艺
据传蒸笼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的蒸笼用竹子编制,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经高温、蒸煮等特殊处理精制而成,具有不霉变、防虫蛀等优点,富有自然色彩,是绿色环保产品。
一只竹蒸笼,需要制作一天,一般一套为五只,再加上笼盖,完成一套蒸笼的制作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如果顾客有特殊要求,可以定做。然后,这种制造方式基本已经快退出市场,目前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已经很少了。但是竹蒸笼仍然有着不可替代性,用竹蒸笼做菜能保持蒸汽水不倒流,原汁原味,时间虽长,但口感更好,以色香味俱全而饮誉全球。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竹蒸笼制作如今成了一项古老的即将消失的手艺。(萧山记者站 郑丽华 通讯员 沈志芳 曹丽惠 傅丹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