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还在,我们就满足了”
王兰芹说,以前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和老伴身上,现在这么多人来帮她分担,觉得轻松了。
即便没有亲身体会,但凡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也都震撼不已。“眼角湿了”,“社会哭了”,“什么叫舐犊情深”……这样的感动,流转于微博上,正能量四处扩散。
那天,在医院,记者碰到一位好心人王先生,他专门从路桥赶来送上2000元钱。“不是5天,也不是5个月,是5年。”王先生说,他比付学朋大几岁,照顾父母早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而眼前这对本该是颐养天年的老人,这么多年来想必都未曾睡得安稳。“很难想象,那是需要什么样的毅力。”
躺在床上的付学朋,也无时无刻不愧疚于双亲。当他换上新的呼吸机后,记者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发不出声音,用唇形说着:“安静,爸妈能睡好觉。”
这一切,在付敏足和王兰芹眼里,却是再寻常不过了。“儿子不能照顾我们,我们就照顾他,他在就好。”付敏足说,只要他还在,我们就很满足了。
儿子快出院了,付敏足很忙,担心着家里的装修,担心自己会不会用新的呼吸机。
以后生活会怎么样?付敏足说,想不了那么多,但现在照顾儿子比以前方便了,他空的时间也会更多,可以常去扫马路,或下地干活了。
“快70的人了,一点都闲不住。”妻弟王六兵说他。付敏足笑道:“不干就真干不动了,以后怎么照顾阿朋?”
有一个问题,记者始终问不出口:你们百年之后阿朋怎么办?或许答案还是那句:能磨一天是一天。他们的字典里,无论是以前、现在,或者未来,都不会有“放弃”这两个字。
呼吸—呼吸
当我第一次看到“付家双亲手捏呼吸球为儿子续命5年”的新闻时,蹦上脑海的不是“正能量”、“台州骄傲”等身为记者第一时间会想到的词语。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部大四时候读过的中篇小说,出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合集《肖申克的救赎》的最后一篇——《呼吸—呼吸》。
故事内容不可谓不离奇,但并非和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那种。和“付家呼吸机”事件一样,属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可思议的悲剧传奇”。故事讲的是一位单亲怀孕妈妈,在好心的私人医生指导下,坚定了生育孩子的信心,医生教给了一套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临产呼吸方法”。这位坚强的母亲日夜练习,为独自临盆的艰难关口时刻,准备着长短不一的呼吸方法。
然而一日,她在医院门口惨遭车祸,头颅和身躯分成了两截,这一场景就发生在私人医生的面前。等这位医生和医护人员抢救她腹中胎儿时,惊讶地发现,那位母亲已然断在一旁的头颅竟然开始用“临产呼吸方法”进行着规律的呼吸,直至分离的身体产下婴儿后,才停止了呼吸。
当年身在校园,无法分析这篇小说震撼我的原因在哪里。直至付学朋的父母手捏呼吸球5年的新闻发生在我们台州,迟到的“开悟”才穿越时空将这两件奇闻和我贯穿在了一起。诚然,“付家山寨呼吸机”的事迹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法,但我想只有见识过由亲情产生的不可思议力量的人,才能在知悉这件事的瞬间,就被这具体的感动击中。
这种感动之所以是“具体”的,那是因为并非每个人在健康的时候,都有关于“生命”的概念,而生命中经历过“亲情奇迹”的人,则有各自的“生命形状”。不论是我脑中的这幅“母亲断头呼吸产子”的画面,还是现在已感动全国的“付家双亲手捏呼吸球救子”的画面,归根结底,这些“生命形状”只是一种声音:呼吸—呼吸。
呼吸因为时刻进行,常常被我们忽略。连带着被忽略的,是对呼吸的珍惜,亦即对活着的珍惜。
不到自己或家人、朋友的身体出了状况,或是出现一件类似“付家呼吸机”的新闻,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呼吸,感受不到“健康地活着”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去过位处深山的付家的记者和去过病房的同事,都向我描述过那种“呼吸的声音”,在付学朋艰难却清晰可闻的呼吸声中,大家忘记了采访新闻的各种计划和问题,都变得很安静,似乎不想打乱那个空间中的气息。
因为当高压的人身处付家时,突然发现了“呼吸”的存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点点滴滴。
付敏足、王兰芹夫妇已经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告诉了我们生命的分量。等这条新闻不再是媒体头条时,希望我们不要忘记:呼吸—呼吸。
- 不能自主呼吸仍顾及别人感受 呼吸机上小付的故事
- 新华调查:透视浙江自制呼吸机背后救助之困
- 【专题】台州"山寨呼吸机"家庭 大爱撑起生命的蓝天
- 社会各界关爱台州"山寨呼吸机"家庭 大爱撑起生命蓝天
- 社会各界关爱台州"山寨呼吸机"家庭 大爱撑起生命蓝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